CNML格式】 【 】 【打 印】 
“長期徘徊在5%”:科技創新要舍得向基礎研究傾斜
http://www.CRNTT.com   2019-03-15 09:07:40


  中評社北京3月15日電/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很多代表委員反映,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占比長期徘徊在5%左右。在3月11日的記者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對該問題做了回應,稱“對中國科技界來講,基礎研究的能力和產出是我們的一個短板。”並表示“中國加強基礎研究是堅定不移的。”

  拿中美基礎研究投入做對比——“美國在15%左右、中國在5%左右”,坦承自身投入不足,在我國科研經費投入呈逐年上升態勢的背景下,無疑頗顯客觀理性。

  近年來,我國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嫦娥探月、北斗組網、航母海試、鯤龍擊水……這些也為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這離不開投入的增加: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為19657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其中基礎研究經費1118億元,占比5.68%。成果讓人欣喜,進步有目共睹,5.68%的占比也已是歷史新高。但這一比重與發達國家15%-20%相比仍有差距。

  基礎研究投入不足之外,結構不合理,也是我國基礎研究投入所面臨的重要問題。這主要就體現在過度依賴中央財政,地方財政投入明顯偏低、企業對基礎研究投入嚴重不足等方面。正如此次記者會上王志剛部長提到的那樣,“美國是聯邦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社會力量都在投,中國的5%基本上是中央財政投的,地方財政和企業投的很少”。

  值得一說的是,雖然總體上我國企業研發經費的投入規模不斷增大,但正如有些學者指出的,企業將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引進國外技術的模仿創新等外延創新活動中,耗時耗力的基礎研究則投入寥寥。長此以往,我國企業研發活動的自主創新活動、研發行為較少,也勢必會制約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的達成。

  而從現實來看,制約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的因素也有不少,如技術成果無法轉變為經濟優勢、企業自身研發基礎較弱、高技術企業的引領效應發揮不夠等。

  在此語境下,要激發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基礎研究的活力,構建多元化的投入體系,就需要對准企業基礎研究發展痛點,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平台效應,用規範的市場經濟制度環境,拆除企業從事基礎研究的藩籬,給企業從事基礎研究的勇氣。

  在這方面,有些地方已經走到了前頭。浙江省近日出台意見稱,進一步完善落實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扶持政策,通過提升發展科創服務平台,完善科技投融資體系等措施,實現做大做強創新型企業的目的。對“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財政科技投入增幅雙下降的縣(市),實行“一票否優”。

  有些地方在採取各種措施,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後,還從中嘗到了甜頭。以安徽為例,在創新能力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的同時,全省生產總值在科技創新的加持下,首次登上3萬億台階。

  說到底,科技創新要向“舍得投入”要效果——不只是中央財政要投入,還要引導地方和鼓勵企業在科技創新基礎研究上增加投入。這樣才能讓科技進步有更穩固的支點,也讓社會發展有更強力的助推器。

  來源:新京報  作者:梅堂(媒體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