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誇誇群”裡撓癢癢,千萬別當真
http://www.CRNTT.com   2019-03-19 14:49:12


圖片來源:人民網
  據媒體報道,近日,在高校裡出現了許多“誇誇群”,其功能就是“互相誇獎”。無論是做了小事、蠢事還是倒黴事,在群裡都可以得到多角度、全方位的誇獎。甚至,在電商平台上還出現了商業化“誇誇群”,只需花十元到幾十元不等的費用,就可以為自己或親友安排一次被數人同時誇獎的體驗。

  這讓人想起去年紅極一時的“互懟群”。吃榴蓮和不吃榴蓮的、愛吃肯德基和愛吃麥當勞的、北方人和南方人……在“互懟群”裡,只需要一個標志性的差異,大家就可以懟得不亦樂乎。

  在好玩、有趣的表象下,“誇誇群”的出現,是為了滿足年輕人對情緒表達的需求。“謙虛是美德”這一傳統觀念在當下依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即使是90後、00後,也大多不會像西方孩子那樣,從小在贊揚聲中長大。等到上了大學,無論是准備考研還是求職,巨大的競爭很容易讓人受到挫折。於是,幾年前,“喪”文化一度當道。

  互懟的原理也大致一樣。從小接受的教育要與人為善、不語旁人是非,但在“互懟群”裡,年輕人就可以憑著“竟然有人不吃香菜”,把另一方懟得人仰馬翻,進而收獲嘴仗得勝的快樂。

  無論是互誇還是互懟,因為是在一個特定的情境和環境下,有的讓人覺得安全、放鬆,有的讓人在挫敗時得到一些安慰,只要不出格,總體來說無可厚非。但誇過、懟過之後,還想問一句:然後呢?

  “無所不誇”,讓“誇誇群”備受追捧,但同時也是它的軟肋。且不說被誇之後,現實中的難題和煩惱依然存在,單就被誇的內容而言,感受過兩三次之後,也就不新鮮了,不免有“撓癢癢”的感覺。由於群成員大多互不認識,誇贊雖然多有創意,卻難以做到直擊要害、“貨真價實”。這樣的誇贊難免短命。

  其實,即使是古人,誇起人來也是毫不含糊的。比如杜甫寫李白的詩有十多首,基本每一首都要誇李白,一句“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更是讓後人笑言“杜甫完全就是李白的‘粉絲’。”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