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團結基金會研究報告 建議多讓公屋住戶置業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0-05 00:45:07


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兼團結香港基金顧問王于漸(右二)聯同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左二)、副總幹事及公共政策部主管黃元山(左一)、高級研究員曾維謙(右一)。
  中評社香港10月5日電(記者 黃博寧)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佈第二份土地房屋的公共政策研究報告,建議政府推行“補貼置業計劃”,更改現行的補價政策,將補價金額鎖定在買家入住時的水平,讓住戶毋須再追趕樓價升幅。基金會指政策有助基層家庭置業,長遠改善社會流動性低、收入不均及跨代貧窮問題。是次報告亦延續今年7月發表的《房屋市場前瞻及土地供應策略》研究結果,建議政府積極建立土地儲備,盡快落實大嶼山發展計劃,並希望社會凝聚更大共識,支持土地發展。

  報告指出,現時“居者有其屋”及“租者置其屋”計劃,要求業主在出售單位時繳付按市值釐定的補價。惟歷年補價金額隨著樓價急升,令居屋及租置單位住戶難以負擔,無法成為真正業主。最終令本港“有樓者”與“無樓者”的資產差距拉闊,加劇了收入不均、社會流動性不足,以及跨代貧窮的問題,引發社會矛盾。

  基金會認為,政府應提供更多機會讓公營房屋住戶置業,因此建議日後所有新建公屋均提供置業機會,讓住戶可租可買,亦可先租後買。基金會又建議政府改變補價政策,將單位的補價金額鎖定於入住當日的價值,讓住戶不用再追趕難以掌握的樓價升幅,令補價機制變得合理。

  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於漸表示,補貼置業計劃可以達致多方共贏。首先是釋放土地價值,公營房屋自由買賣,所帶來的潛在經濟利益最高可達3萬億港元,約為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1倍半。其次,出售公營房屋有助政府回收建築成本,節省營運開支,令公帑更能用得其所。此外,公營房屋的住戶有更大機會成為業主,基層家庭也可以和私樓業主一樣,擁有自己的物業並可作不同用途,長遠紓緩收入不均、跨代貧窮等問題。若計劃得到社會支持,現存的公屋亦可參考同樣機制,由仍未出售的租置單位開始,逐步私營化。

  基金會的研究亦顯示,公營房屋供應嚴重不足,預計五年間只有不足1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落成,與房屋供應目標落差超過三成。此外,本港甲級寫字樓、商用物業及工廠大廈都出現供需失衡,情況甚至在過去一年有所惡化。歸根究底,上述問題是香港長期缺乏大型土地發展,令土地供應嚴重不足所致。

  為增加本港的土地供應,基金會支持繼續推展古洞北及粉嶺北、洪水橋和啟德新發展區等大型發展計劃,並建議政府著手建立土地儲備,確保土地供應政策一致和持續。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