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林毅夫:中國改革開放對世界減貧有何啟示?
http://www.CRNTT.com   2018-11-09 00:16:31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日前出席改革開放與中國扶貧國際論壇
  中評社北京11月9日電(記者 徐夢溪)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日前出席改革開放與中國扶貧國際論壇,並在閉幕式上發言。林毅夫表示,一個國家不管多貧窮,只要思路正確,政策到位,即使長期深陷貧困片區,也有可能在一代人、兩代人間改變命運,走向繁榮。

  林毅夫表示,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期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當年中國的人均GDP只有156美元;81%的人生活在農村,以農業為生;84%的人生活在國際貧困線一天1.25美元生活費的標準之下。但從1978到2017年,連續39年,中國取得了平均每年9.5%的增長速度。去年中國人均GDP達到了8640美元,躋身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之列。

  林毅夫指出,一個國家不管多貧窮,只要思路正確,政策到位,即使長期深陷貧困片區,也有可能在一代人、兩代人間改變命運,走向繁榮。

  談及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對世界減貧的啟示,他提出三個重點:

  首先,農業必須實現現代化。在一個貧窮的國家裡,絕大多數人生活在農村,以傳統農業作為生產方式,生產力水平低,貧窮不可避免。要改變多數貧困人口的命運,必須從農業開始,提高農業生產力,從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要為農民提供現代科技,改善農村的水利條件,提供良種、化肥和相關的機器設備。同時,農村也必須跟市場連接在一起。一方面,市場上必須能購買到這些現代化的生產手段,另一方面,使用現代的農業科技以後,生產力提高,產品也必須進入市場才能夠提高人們的收入水平。“在這方面,中國應該說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國家。”

  第二,工業化。世界上的任何國家一開始都是以傳統農業為基礎的。在其從貧窮的國家變成中等收入國家,甚至進入到高收入國家行列時,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就要下降,工業在國民經濟當中的比重就要不斷地提高。工業化成功的關鍵是在發展早期,必須發展符合當地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因為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所需要的資本比較少,並且可以最大量地創造就業機會,這樣,農村的勞動力就可以從農業轉移到現代製造業。這對減貧來講是非常關鍵的,因為要減少貧困,最關鍵的是就業。而且,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才能夠變成競爭優勢,有了競爭優勢以後才能夠積累資本,創造外匯,增加稅收。那麼一個國家才能夠從附加價值比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往附加價值比較高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