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台灣的智庫型態與兩岸政策形成決策過程
http://www.CRNTT.com   2015-04-23 11:46:52


童振源
丁樹範
  中評社╱題:台灣的智庫型態與兩岸政策形成決策過程

  童振源:開場白

  各位先進,大家早安,大家好。非常感謝各位撥冗出席這場座談會。今天的主題是“台灣的智庫型態與兩岸政策形成決策過程”,由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以及兩岸政策協會共同主辦。今天在場各位都是在台灣重要智庫頂尖的專家,包括台灣學界唯一、也是最重要的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也有國民兩大政黨重要的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新境界文教基金會,以及與政府、政黨互動密切的智庫亞太和平基金會、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台灣智庫。

  大抵上,我們今天有三大議題:第一,國、民兩黨兩岸政策決策有什麽特點?以及智庫在其決策過程中扮演什麽角色?第二,目前台灣的智庫有哪些特徵?哪些型態?以及有何挑戰?我們重新來盤點一下台灣內部的狀況。第三,展望未來,在國民兩黨的兩岸決策上,智庫可以扮演什麽角色?特別在兩岸交流過程中,政府或政黨的互動有時候比較困難,在這些過程中,智庫能夠扮演什麼角色?最後,大家可以提出一些建議與看法。

  第一輪,我們就從政大國際關係中心主任丁樹範教授開始。

  第一輪

  丁樹範:台灣的兩岸政策形成過程中
      智庫沒有扮演很吃重的角色

  今天談智庫,擺在台灣政治可能要面臨轉變的角度來講,是很有趣的問題。去年11月九合一選舉,結果大家都很清楚。這個選舉有個特點是,台灣社會力量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台灣的社會運動,對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可能構成新的挑戰。

  台灣自1996年直選總統以後,已經歷過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三個總統,這三位總統風格不一樣,整個大環境也不同。我個人認為,李總統個人的意志力比較強,個人主觀性很強,同時他掌握整個環境的能力也很強。所謂環境包括自己的黨與反對黨的關係,乃至整個社會的脈動。特別在他第二任1996年選舉之後,到2000年之間,我認為他個人意志力非常突出。

  到陳總統的時候,我認為從李卸任到陳就任,台灣政治環境有很大的改變:那就是沒有一個能夠掌控全域的領導人。陳總統任上,民進黨內部有派系,所以陳以派系平衡的方式治理。在此同時,陳在一開始也面臨外國的壓力或期待,以“四不一沒有”做為妥協。可是,到2002年,大陸沒有很正面的回應,開始引起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反彈。

  到馬總統的時候,一方面因為國民黨內同樣有派系,加上馬對社會任何一方的意見都是高度敏感。在此之下,馬過度注意社會力量,也必須做出反應。同時,馬對於國民黨內部、乃至於整個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並無法有效掌握。在此情況下,馬的很多兩岸政策受到許多挑戰。在處理內部與社會力量的壓力團體時,並沒有處理得很好。所以,三個總統形成不同的風格與特點。

  在這個過程中,智庫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個人認為,智庫在政策形成過程影響不大。在李總統時代,他個人意志很強,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雖然被認為是老牌智庫,但是可能因為我參與比較晚,對於早期做法比較不瞭解。我進國研中心後,國研中心做的比較多的是執行層面工作;那就是已經有既定的想法,幫總統執行一些他想要做的事情。

  如果我的觀察是正確的,在整個政策形成過程中,國研中心並沒有扮演重要角色。反而是在國際上,國研中心曾經與中島嶺雄舉辦許多會議,那是李總統與日本保持往來,乃至於想到日本訪問的運作。這不屬於兩岸政策議題。

  民主進步黨早期對於中國大陸政策是不太重視,因為民進黨是從台灣內部發展出來的草根性政黨。在早期來講,是先求內部的生存、贏得勝選,所以兩岸政策一開始不是民進黨的重點。陳水扁執政以後才開始逐漸形成與綠營來往比較密切的智庫,同時因為派系的關係,個別智庫負責人因與陳水扁的關係密切,會有一定的影響力。

  從1996年到現在來說,我認為智庫在政策形成過程中,並沒有扮演很吃重的角色。

  童振源:我先針對丁主任的發言做一點回應。丁主任非常客氣,說國關中心目前角色比較式微。但過去有一段時間,國關中心歷史很輝煌,雖然在政策上沒有看到;至少在人事上,我們可以看到,包括吳安家、張京育、蘇起、吳釗燮、何思因,這些人都參贊國家機要,到目前為止也有很多人在重要的崗位上,對於政府政策的形成,從人的角度來看,有蠻大的影響力。過程中,在機制上面,是不是在政府政策決策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可以做進一步的分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