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9年3月號,總第135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胡錦濤六點意見與台灣政局
主 辦: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月刊

顧 問:徐鷹(中國評論月刊社務委員會主席)

策 劃:郭偉峰(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兼總編輯)
    周建閩(中國評論月刊總編輯)

主持人:王崑義(台灣戰略學會秘書長、教授)

評論員:鄭安國(前“陸委會”副主委)
    張亞中(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張五岳(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
    鄭文燦(民進黨文宣部主任)
    董立文(台灣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
        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
    許淑芬(台灣維新基金會影子政府政策部
        主任)

執行人:羅祥喜(中國評論副總編輯)
    王 平(中國評論副總編輯)

時 間:二○○九年第三次(總第一百三十五次)

地 點:中評社台北會議室

  王崑義:開場白


王崑義(台灣戰略學會秘書長、教授)


  大家好,感謝中評社、《中國評論》月刊舉辦這次論壇,讓大家有機會以最快的速度解讀“胡六點”,更感謝大家犧牲假日前來參加這次論壇。

  我個人看待“胡六點”,可以從一個座標來分析。縱座標的上半部主要在陳述《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以來,中國大陸在對台政策上取得的成就;縱座標的下半部則是對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提出期待與願景,包括未統一的政治關係、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與簽署和平協議等。

  橫座標的右邊可以說是在回應馬英九上台以後的一些呼籲,由此可見中國大陸並不漠視馬英九的一些主張與作為;在橫座標的左邊,可以看出胡錦濤正式在講話中使用民進黨的名稱,也對民進黨能夠放棄台獨的主張作出期許。在民進黨失去政權氣勢最低迷的時候,胡錦濤還是把民進黨當成一個重要的對手存在,顯然這是中國大陸相當務實的一面。

  從這一個完整的座標來觀察兩岸未來的發展,必然還是有樂觀與期待的一面。我今天只是權充一個引言人,希望大家能夠暢談自己的看法與理念,雖然在場的先進有藍有綠,我希望大家儘量談自己的看法,不必在立場上作爭辯,這是我作為一個引言人的小小期待。接下來,首先請張亞中教授發言。

  張亞中:“一個中國”原則是所有議題的基礎


張亞中(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胡六點”中,有三點涉及政治議題,經濟、文化、社會議題各一點,顯示這是一篇以政治為基礎的文件,簡單來說這是胡錦濤先生的“一綱四目”(一中為綱、其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為目)。

  在核心議題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所有議題的基礎,並把“政治互信”與“一個中國”放在一起,很明顯的與台灣方面提出的“一中各表”、“擱置爭議”有優先順序上的差異。胡錦濤的“政治互信”,很明確指的就是“一個中國”。

  “胡六點”稱“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復歸統一”一詞顯示中共將兩岸定位為內戰所遺留的問題,未來不存在著“先獨後統”的問題,這也與台灣主張“擱置爭議”在法理上略有不同。

  或許我們可這樣認為,胡錦濤對於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事務性的協商,可以接受台灣方面“擱置爭議”的看法;但是在未來政治性協商時,卻堅持兩岸對“一個中國”的“政治互信”,是基礎,也是前提。

  兩岸在經濟議題上的分歧最少
  也將是進展最快的一環

  在經濟議題上,“胡六點”回應了國民黨所提出的“綜合經濟合作協議”(CECA),並提出“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以作為有別於港澳的CEPA。換言之,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的基礎,與港澳基於“一國兩制”有所不同,“兩岸特色”表示“綜合經濟合作協議”是建立在兩岸的“特殊關係”之上。另外,“胡六點”主張“建立更加緊密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進程,……有利於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同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相銜接的可行途徑”,以協助台灣透過中國大陸參與亞太經濟整合,以解台灣人民擔心被東亞經濟整合邊緣化之憂慮。

  這其實就是針對馬英九所曾提過的“綜合經濟合作協議”最直接的回應,相關內容在最近的國共論壇中已經有初步對話,我們預期這或許是兩岸未來分歧最少、進展最快的一環。

  “胡六點”將文化與政治分開處理
  但要留意“台灣意識”政治化問題

  在文化議題上,“胡六點”提出“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台灣同胞愛鄉愛土的台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的觀點,顯示,“胡六點”將文化與政治分開處理,將台灣近年來“我是台灣人”認同意識的高漲,歸結為“文化”、“愛鄉土”屬性。“胡六點”的用意雖然良善,不知是忽略了或是刻意忽略,“台灣意識”近年來在政客們的操弄之下,已經快速“政治化”,變成了一個“政治認同”問題,使得“台灣意識”與“台獨意識”僅有一線距離。某些高層領導政治人物,甚而可以在這條線左右來回跳動。兩岸認同近年來有快速斷裂現象,這將使得所有的經濟、文化、社會交流無法產生新功能主義的“擴溢”(spillover)效果,反而卻會讓雙方在政治議題上更難舉步。

  在文化議題上,“胡六點”特別強調要“加強兩岸青少年交流,不斷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添蓬勃活力”,顯示中國大陸方面已充分瞭解到“青年認同”在未來兩岸關係中的重要性。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但是“青年認同”是否能夠突破台灣集體“政治認同”的範疇,有待進一步觀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