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當前台灣面臨的外部環境與挑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2-01 16:00:04


許信良
趙春山
  中評社╱題:當前台灣面臨的外部環境與挑戰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10月號,總第226期

  許信良:開場白

  大家好,今天很高興與中評智庫基金會共同舉辦這次研討會。中評可以說是當前華人世界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之一。我們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與中評智庫基金會之前就簽有合作協議,所以我們兩家機構可以說具有良好合作的歷史基礎。我們基金會過去與大陸很多智庫機構都有密切的往來,即使在扁政府時代也沒有中斷過。

  回到主題,我們看到今年520之後,兩岸確實存在一些政府對政府之間關係的僵局。如何打破目前的僵局,讓兩岸關係能夠繼續維持并有更大發展,我相信這是大家同感關心的事情。 

  今天的題目主要是談目前外在環境對台灣的影響。在剛剛閉幕的G20峰會中,我們看到中國大陸作為東道主,已經在全球政經秩序中承擔越來越重要的領導責任。尤其對比現在的美國,我們更可以感覺到世界歷史的中國世紀正加速來臨。

  這次美國總統大選出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很可能當選下屆總統的共和黨候選人川普的主張的最大特色竟然是不想要領導這個世界。我們知道今天的世界秩序是二戰後美國主導建立的,比如自由貿易和開放移民,都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由美國主導建構的。現在極可能成為美國總統的候選人,他的言論竟然是不要美國扮演這個領導世界秩序的角色。他反對自由貿易,反對拉丁和回教移民。坦白講,我曾在美國流亡十年,這樣的候選人在幾十年前真的不可想像。

  因此,我認為這可能就是世界歷史很重要的一個分水嶺,標幟著美國世紀走向式微。因為很可能成為美國總統的候選人不想去領導由美國自己建立并主導的世界秩序,而且他的主張還受到很多人歡迎。這其實就表示美國人民已經沒有意志領導世界并承擔領導責任。情勢既然如此發展,領導世界的責任自然會越來越多從美國轉移到中國大陸。從整個G20的過程來看,大陸領導人其實已經在做這樣的準備。

  這就是民進黨執政期間必須面對的最可能的外在環境的最大變化。

  這種變化,我們首先可以感受到的,是TPP的前景。民進黨新政府一直對參加TPP懷著很大的期待,現在看來,這個期待很可能落空,因為TPP很可能無法在美國國會通過。TPP雖然已經簽署,但是美國要落實就必須要國會通過,而目前看來,美國國會通過TPP的可能性不高。目前兩位總統候選人,川普不用講了,就是希拉里也公開表示不贊成。

  如果沒有TPP,如果美國本身也走回保護主義,台灣怎麼辦?所以今天來談這個題目非常好,請各位專家學者提供高見,在這樣的世界局勢之下,台灣應該如何應對挑戰。

  今天請來的都是最傑出的學者專家,也給我們基金會同仁提供一個學習的機會。現在就開始今天的討論。謝謝。

  趙春山:台灣外部形勢已出現變化
      蔡政府需尋找有利平衡點

  在國際環境方面,首先是美國藉“亞太再平衡”政策的推展,進一步強化它在亞太周邊地區的影響力。這點可以體現在美國介入南海領土爭議,以及對南海仲裁案的暗中使力。中美在地區的競合關係,不會受到美國大選結果的影響,雙方從本身的國家利益出發,仍會維持一個“鬥而不破”的局面。美國雖然希望結合中國大陸周邊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傳統盟邦,形成一股遏制中共崛起的集體力量;但基於當前中美力量對比的消長,這些國家同樣也會基於本身利益的考量,在美中競合關係中做出最有利本身的政策選擇,不可能事事唯美國馬首是瞻。

  不可否認,美國仍是目前影響兩岸關係發展最為重要的外部角色。美國希望維持兩岸現狀的立場不變,即“和而不統、分而不獨”,並鼓勵兩岸持續對話,來維持這樣的現狀。但民進黨上台後,許多美國學者擔心,兩岸分治現狀會因民進黨的台獨傾向而受到挑戰;和平的局面也會因大陸可能改採“以武促統”的對台政策而受到破壞。美國學者認為,這對於美國國內少數人主張的“棄台論”,會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

  對大陸而言,“台灣問題”在政策上的優先次序,長久以來就是從屬於中共的內政和它的全球戰略。鄧小平說過,只要大陸把自己的事做好和做好對美工作,“台灣問題”就可迎刃而解。至於兩岸關係,只要台灣不要越過法理台獨這條紅線,只要不構成中共推行內政和對外戰略的阻力,北京會努力維持和平穩定的台海環境。換言之,除非迫於形勢,中共不會急於完成兩岸統一的目標。當然,就戰略而言,中共不會放棄統一這個目標;但在戰術上,它寧願採取“摸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的作法,一種類似於西方戰略家的muddle through概念。

  但在民進黨二度執政後,由於民共缺乏互信,以及大陸對蔡英文本人的一些先入之見(preconception),大陸擔心兩岸關係不但無法相向而行,甚至會為大陸的內政和外交作為添加一些難以掌控的不利變數。大陸目前是以中斷兩岸協商和關閉兩岸溝通管道來對蔡政府施壓,但因缺乏溝通管道,留下的只是雙方不斷的空中喊話,兩岸關係可能陷入一場因誤解而形成誤判的惡性循環。當前兩岸形勢的嚴峻,可想而知。

  上述外部形勢變化對民進黨執政產生的最大影響,是蔡政府如何營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來從事內政的改革和建設。具體而言,蔡政府必須在對外和對大陸政策之間,找到一個最有利的平衡點,使兩者發生相輔相成的功能。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民進黨執政當局的大陸政策。

  蔡政府與馬政府對外及兩岸政策的異同

  蔡政府執政才三個多月,我們很難就此和馬政府的八年執政進行政策比較。以台灣的整體利益而言,國、民兩黨的對美和對日政策大同小異,具超黨派特質,都強調加強雙邊實質關係的必要性。目前看來,不同之處在於大陸政策,特別是執政當局所作的相關論述,以及黨政兩者在政策主張上出現的落差。

  例如,馬政府和蔡政府都強調“維持現狀”,但馬政府的現狀是“不統、不獨、不武”;而蔡政府受限於民進黨的台獨黨綱,“不獨”一詞就很難說出口。對於兩岸關係的性質,就很難做出“既非國與國關係,亦非一國內部關係”的特殊政治定位;其次,雙方都確認兩岸持續協商和溝通的必要性,但蔡政府對於過去國、共溝通的政治基礎,卻有不同的論述方式。馬政府強調以“一中各表”為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識”;蔡政府同意九二會談的事實、產生的諒解和獲得的成果,但不認為有“九二共識”這個概念。值得注意的是,蔡政府並未公開否認作為核心意涵的“一中”和“兩岸同屬一中”的概念,只是用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間接表述蔡政府的立場。事實顯示,蔡政府與馬政府的南海政策亦無重大差異,都強調“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對於“主權在我”的訴求,其論述也不限於太平島而已。就黨政主張差異性看,國民黨內部較有共識,對政府的大陸政策也採較為配合的立場。

  對於民進黨的國際觀和兩岸觀,在座的民進黨人士比我更有資格來談。但我始終相信,“客觀形勢的變化,非個人主觀意志所能轉移”;順勢而行則成,逆勢而行則敗。受到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限制,對外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不可能免於兩岸關係的影響。大陸政策應成為對外政策的資產而非負債。

  多年以來,我始終站在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高度,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來看兩岸關係的問題。台灣與大陸雖走不同的發展道路,但必須“異中求同”。而“同”就是要追求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面對兩岸的分歧,則必須發揚“和合”的思想來存同化異。“和”指和諧、和平及祥和;“合”則指結合、融合及合作。有了這個共同的認識,就會產生包容力,就會以“同情的理解”來看待對方走的不同發展道路,也就是所謂的“同理心”。

  “同理心”強調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兩岸長期分治,因觀念和制度差異而產生不同的行為模式,不足為奇。國共互信程度較高,因為雙方的成長過程都有一個大時代的歷史背景,而且都經歷一個“化干戈為玉帛”的過程;民共之間即缺乏這樣的共同歷史經驗,因此短期內不可能產生類似的互信基礎。

  互信是經由互動逐步累積而成。馬政府執政八年的兩岸關係,對此已經提供了具體的答案。因此,民共執政當局之間的溝通同樣有其必要的,也必要經過一個嘗試錯誤的過程,欲速則不達。基於客觀形勢的變化和內部主觀環境的需求,我們認為蔡政府維持兩岸和平發展關係的意向不容置疑;為了向對岸展現善意,我們發現蔡政府在政策宣示的部分,也做了若干的調整。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認為即使只是調整了一小步,也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

  回顧兩岸的政治發展過程,無論是台灣的政黨輪替和大陸的領導權力轉移,任何新政府上台後的政策,都會出現持續和變遷的特色。我們習慣於政策的持續性,也應實事求是地面對其變遷的部分,這才是執政者應該具有的務實態度。除此之外,台灣的政黨政治顯示,黨對政並無絕對的領導權力,為了取得全民的多數支持,政黨在取得執政地位後,常常出現黨政不同調的情況。對岸目前是以“區別待遇”來處理民進黨執政後的兩岸交流,黨政分際是否可以成為“區別待遇”的一個標準,這應該檢視一下蔡政府政策和民進黨黨綱之間的連動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