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香港回歸25週年的回顧與展望
http://www.CRNTT.com   2022-09-06 14:27:55


與會者合影
郭偉峰
王春新
  中評社╱題:香港回歸25週年的回顧與展望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2年7月號,總第295期,思想者論壇

  主 辦:中評智庫基金會 中國評論通訊社
  督 導:郭偉峰 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
      周建閩 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董事
  主持人:郭偉峰(香港) 中評社社長、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
  評論員:王春新(香港) 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
      李 風(香港) 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所長
      李劍諸(香港) 《思考香港》執行總編輯
      胡偉星(澳門)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紀碩鳴(香港) 香港《超訊》總編輯
      郭一鳴(香港) 香港資深傳媒人、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副主席
      劉瀾昌(香港) 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
      羅祥喜(香港) 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
      王 平(香港) 中評智庫基金會副執行長
  執行人:羅祥喜 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
      王 平 中評智庫基金會副執行長
      郭至君 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助理
  時 間:2022年6月8日(總第384次)
  地 點:香港中評社會議室及騰訊會議

  郭偉峰:開場白

  今年是“一國兩制”特別重要的年份,第一是“一國兩制”提出40週年。1982年1月11日,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第二是在香港實踐“一國兩制”25週年,“一國兩制”從構想成為現實。第三是中共十八大開啟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國兩制”治理新篇章,至今剛好是10週年。如今,40年過去,“一國兩制”作為基本國策,在實踐中不斷經受檢驗並完善發展,成為祖國和平統一的一項重要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舉。

  我曾在2000年3月號《中國評論》月刊發表文章《中國大陸能放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嗎?》,論述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四大關係:第一,與中國改革開放的關係,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沒有“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就沒有成功的改革開放;第二,與國際社會的關係,“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中國共產黨和平與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可以在更高層次上創立中國的開放形象,贏得世界的更大支持;第三,與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關係,“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制止了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悲劇發生,豐富發展了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思想;第四,與二十一世紀中葉中華民族復興的關係,“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民族復興的重要保證,如果中途放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會成為空想。

  時隔22年之後,我發現,當年的觀點是有相當準確度的。上述四大關係沒有變弱或消失,祗有更加突出、更加強壯、更加緊密,可以得出結論:“一國兩制”成為了國家發展的助力、國家繁榮的動力、國家強大的鼎力。中共十八大之後,在習近平思想指導下,“一國兩制”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內容,必然有力促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我們都知道,“一國兩制”最先在香港進行具體的實踐,成果如何?發展前景又如何?國家主席習近平不久前在會見新當選並獲中央政府任命的香港特區第六任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時候,作出了重要的三大論斷:第一,“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第二,中央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的決心從沒有動搖,更不會改變。第三,香港已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正處在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

  對於習近平主席的論斷,我們在座的專家學者必然有高度的認同。我們都是“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的歷史見證者,更是實踐參與者和思想貢獻者。為今後“一國兩制”在香港行穩致遠,為香港由治及興的發展、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最終構建成功獻計獻策,是我們這一代扎根香港的新聞工作者、理論研究者必須自覺承擔的時代責任。

  王春新:高質發展強根基 以民為本開新局

  香港回歸25年來,“一國兩制”非常成功,為和平解決主權爭端提供了國際範例。經濟層面也上了一個台階,期間實質GDP 翻了一番,人均GDP由2.5萬美元增加到約5萬美元;金融業在國家支持下更是精彩紛呈,在全球國際金融中心評比中穩居第三位。安全層面雖一度矛盾激化,但在中央擲出《港區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兩大殺手鐧之後,出現了由治及興之曙光。

  然而,面對百年變局和內部問題,振興香港絶非易事,相對衰落仍是主要風險。當前香港面對的一大挑戰,是發展緩慢。過去五年,中國內地年均GDP增速高達6%,新加坡、韓國和台灣也分別達到2.0%、2.1%和3.8%,香港卻衹增長0.85%;聯合國2022年全球幸福指數排名,香港衹得第81位,而台灣和新加坡則分別排在第26、27位。未來如何擺脫經濟社會趨於停滯之困境,不斷提升經濟競爭力,化解社會深層次矛盾,是香港首先必須解決的大問題。

  當前香港面對的另一個挑戰,是外部風險。國家迅速崛起及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引起美西方的恐懼和反撲,把中國定位為主要戰略對手,不斷打壓香港。與此同時,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對全球格局造成巨大衝擊,美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加速崩坍,貿易金融去全球化加快,未來世界將出現多個不同陣營,香港如何保持作為東西方橋樑角色將面對巨大挑戰。衹有勇於直面挑戰,大刀闊斧推動經濟、社會和管治變革,同時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進一步強化東亞區域合作,為香港尋找更大發展空間,“東方之珠”才能再放異彩。

  提升香港的一個方向是高質發展。這也是未來香港發展的核心主題。目前香港人均GDP近5萬美元,早已是高收入經濟體,要進一步提高生產力和人均收入水準,就必須走高質發展之路。要實現高質發展,最重要的是推動科技創新,打造國際科創中心,大力發展包括高新科技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在內的創新型經濟;另一個重點是提升金融,擴大金融服務邊界和功能,發展香港為比肩倫敦和紐約的全球金融中心。與此同時,高質發展還必須是經濟、社會與環境平衡發展、內需和外需共同拉動、內資和外資同時發力的全面及包容的發展形態。

  提升香港的另一個方向是以民為本。這是香港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是香港從回歸前的殖民管治轉向愛國者治港時代的必然要求。愛國者治港除了要加快發展經濟以外,更多的是為了提升所有香港市民的生活水準,讓普羅大眾分享發展成果,儘快化解長期已然、於今為烈的社會深層次矛盾,尤其是要儘快解決住房和退保問題,縮小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習近平主席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香港。

  提升香港的第一項行動是制定規劃

  編制與國家五年規劃相銜接的經濟社會中長期發展規劃,是新形勢下香港全面準確地貫徹 “一國兩制”方針政策、保持長期繁榮和穩定的關鍵一環,不僅十分必要,且是勢在必行。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確發展定位。以全面落實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和香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契機,以香港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以全面推行改革創新為動力,爭取在20年時間內,把香港打造成為可比肩紐約和倫敦的全球都會,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科創中心、金融中心、商貿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即“一都四中心”),為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戰略目標提供戰略支撐;人均GDP提高到10萬美元或以上,進入全球各大都會的前列;社會深層次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幸福指數大幅度提升,香港長期穩定等得以實現。

  規劃時間表和路線圖可參照國家“十四五”規劃,編制《香港中長期發展規劃(2022-2035年)》,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到2027年,提出具體的發展目標、發展策略和政策措施;第二階段到2035年,以發展目標和前景展望為主。這兩個階段要有效銜接,目標要明確,操作性要強。

  提升香港的第二項行動是激勵創新

  首先是設立大灣區高品質發展試驗區。按照 “北創科、中金融、南商貿”的城市發展新佈局,吸收美國矽谷、台灣新竹工業園和新加坡科技園的成功經驗,把香港整個北部都會區重新規劃,轉型提升為大灣區高品質發展試驗區,以此作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的一大亮點和重要抓手。

  其次是打造世界級創科產業基地。在香港新界西北部元朗海濱地帶,全力打造一個總面積30平方公里、以在地自創模式為主導的世界級創科平台——“香港國際創科產業園”,同時也是可媲美港九、以創科產業為主流的海濱新城。加上正在推進中的“港深創新與科技園”、新規劃的“新田科學城”,形成一區多園/城的高品質發展試驗區佈局。

  第三是營造國際一流的創新環境。創新環境與營商環境有很大不同。營商環境主要針對貿易和投資,注重安全、方便和效益,是商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創新環境主要針對創新經濟,重在激勵創新及推動成果應用,是創科產業發展的主要條件。具體包括如下八項行動:(1)提升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企業家精神;(2)採取正確有效的創新模式;(3)強化政府政策的引導推動;(4)加強科技與產業的密切對接;(5)進一步推進創新科技與創新金融的深度融合;(6)不拘一格廣納創新人才;(7)嚴格控制創新成本;(8)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最後是深化創科產業的區域合作,尤其是與大灣區加強合作,利用大灣區高超的科技運用研究和產業化水準去補香港的短板,全力協助香港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若能獲得成功,大灣區就完全有條件、有能力趕上或超越美國矽谷。

  提升香港的第三項行動是提升金融

  當前香港金融中心與紐約和倫敦相比仍有差距,但差距可以縮小,提升目標也十分明確,那就是打造可比肩紐約和倫敦的全球金融中心。歷史地看,全球金融中心總是伴隨經濟重心而來。紐約和倫敦金融中心的形成和發展,是西方國家主導全球經濟的結果。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期間東亞經濟一飛沖天,到2021年占全球GDP比重已達到三分之一,預計20年後將升至五成,正式開啟“東亞半球”新時代,其所釋放出來的對金融服務的龐大需求,都預示著區內金融中心將獲得巨大發展,最終將形成以兩大全球金融中心為主導、其他多個區域金融中心和專業金融中心相配合的新金融佈局。

  在東亞諸城市中,香港和上海最有機會成就全球金融中心。建議把香港打造全球金融中心列入國家發展戰略,其中最重要的,是把國家對外金融活動和金融開放試驗儘量放在香港,特別是讓香港作為配合國家進行人民幣國際化的首要試驗基地,除了涉及國家主權的對外金融活動外,儘量通過香港敘作。這一戰略既是香港金融業的重要發展機會,也是國家賦予香港金融中心的新任務和新使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