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臺灣社會力 路在何方

http://www.CRNTT.com   2009-03-14 10:01:53  


臺灣社會力應該如何行走
  中評社香港3月14日電/作家蔡詩萍幾天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社會力怎麼走”。文章表示:“社運界與民進黨相仿若,都有‘以今日之我,挑戰昨日之我’的困境。若不與陳水扁路線徹底劃清界限,民進黨何來新思維落腳之處?同樣,若社運團體不經過一番寒徹骨的自我批判與反省,對民進黨執政時社會力的自我閹割,痛加檢討,那社會力又如何能振振有詞,要回到街頭?何況還是跟民進黨一起回到街頭?”文章内容如下:

  社會力與政治力的糾絆,在台灣,十分弔詭。 

  威權年代,社會力被政治力宰制,國民黨政權能穩固五十年,跟它牢牢掌握社會力,並把社會力納入權力體制,形成統治集團的社會連帶網絡,關係密切。 

  物極必反,當黨外崛起,民進黨漸成氣候,新生社運團體,不滿社會力被體制馴化,遂寄望民進黨尊重民間社會自主性,在此期望下,更與民進黨聯手,分進合擊,發揮“蠶食效應”,剝蝕了國民黨政權的正當性,相對彰顯了民進黨的道德光環,終導致國民黨政權崩盤。 

  但新生社運團體,於民進黨執政期間,同樣發生了社會力與政治力的異化、疏離現象。關鍵就在,民進黨與國民黨主客易位後,最大差異竟只在統獨議題之分野!至於其他面向頂多程度有別罷了。甚至,連民進黨在野時,批判國民黨最力的“體制化貪汙腐敗”亦被陳水扁與親信、家人的“驚人學習曲線”給取代!當挺扁者散發出“國民黨貪五十年,陳水扁不過貪八年”的怪異之論時,這些訊息,都迫使新生社運團體,陷入尷尬。 

  與黨外一起成長,傾向與民進黨分進合擊的社運團體,於民進黨執政期間並非沒意識到這危機,可惜卻未充分把握那契機。一方面這些社運團體本身被十餘年來“非藍即綠”的慣性思維給框住了,認為一旦從挺綠變成批民進黨,好像就是回頭靠向國民黨似的,因而舉棋不定;另方面呢,民進黨執政後,為鞏固政權不擇手段,常常祭出“紅蘿蔔與棒子”的統治手腕,對聽話之社運團體分糖吃,對不聽話卻敢放言批判的,則硬是扣上一頂“統派”或“不愛台灣”的紅帽子,尤其迫使社運界即便反省亦顯得有氣無力。 

  偏偏國民黨受限於過去的舊形象、老包袱,且提不出新的吸引社會力靠攏的改革願景,於是,也等於與新生社會力劃地自限了。 

  二次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想重回街頭,找尋社會力。然若僅靠“台灣“主權”牌”,不但易落入“逢中必反”的陷阱,更糟的,是民進黨的兩岸思維,必然因此倒退回執政八年的泥淖。所以重新號召社運界,回頭與民進黨站在反對黨立場,監督國民黨政府,是必走之路。 

  只不過,社運界與民進黨相仿若,都有“以今日之我,挑戰昨日之我”的困境。若不與陳水扁路線徹底劃清界限,民進黨何來新思維落腳之處?同樣,若社運團體不經過一番寒徹骨的自我批判與反省,對民進黨執政時社會力的自我閹割,痛加檢討,那社會力又如何能振振有詞,要回到街頭?何況還是跟民進黨一起回到街頭? 

  與社會力再接觸,對馬英九政府、對完成二次政黨輪替的國民黨,同等重要,卻絕不可重蹈政治力規制社會力的覆轍。在政治與社會之間,畫出一塊多元利益公平競逐的政策平台,而政府則站在相對獨立的制高點,當仲裁者、協調者、遊戲規則制定者,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