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清華簡”中的千古懸案

http://www.CRNTT.com   2009-05-09 10:24:52  


“清華簡”假如確實包含著失傳2000多年的《古文尚書》,這個國家的上古史將被改寫。
  中評社北京5月9日訊/去年7月,一批流失海外的戰國竹簡被搶救回國。9個月後,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於4月25日對外公布了初步的研究成果。76歲的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在回答“為何研究進度緩慢”時笑言,“慢是因為讀起來實在太激動,每天讀得多了,心臟會受不了。”在部分竹簡裡,他發現了自秦朝焚書後失傳的多篇《古文尚書》。 

  李伯謙、裘錫圭等11位專家鑒定後認為,“這批竹簡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世所罕見的重大發現。” 

  這批竹簡,被業界稱為“清華簡”。 

   4月29日,在清華大學圖書館二樓一間簡陋的辦公室裡,一個剛組建的研究團隊正忙於竹簡的比對工作。辦公桌上擺著一本由李學勤本人主編的《尚書正義(標點本)》,被稱為“清華簡”的2388枚竹簡就安放在樓上。 

  有意思的是,假如樓上的竹簡中確實包含著失傳2000多年的《古文尚書》,那麼,桌上這本流傳千年的儒家經典以及這個國家的上古史都將被改寫。 

  一首周武王時代的樂詩被刻在14支竹簡上。很快,李學勤便意識到,這曲當時的流行樂章與今本《尚書》中的《西伯勘黎》故事有重大關聯。 

  自西漢以來,儒生們都認為滅掉黎國的是周文王。《史記·周本紀》中就有“(文王)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即黎國)”的記載。到了宋代,就有人質疑了,還有人專門出書,認為這不是文王時候的事兒,因為當時商紂王還是天子,周人如果伐滅王國境內的黎國,算是公然地向天子挑釁,這就與周文王的至德形象有衝突。 

 據李學勤介紹,直到最近,考古學家還在懷疑“文王勘黎”的真實性,問題是“史書就這麼寫的啊”。如今,清華簡上的這首樂詩已經明確,滅掉黎國的是周武王。 

  根據“清華簡”的記載,周武王八年,武王征伐黎國得勝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廟舉行“飲至”典禮,席間,武王和周公留下了兩首樂詩。

  李學勤還發現,這兩首樂詩與《詩經》中《蟋蟀》一詩也有關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