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政治表述 不能總被外部世界牽引

http://www.CRNTT.com   2009-06-06 12:56:49  


中國要強化政治表述能力,不能總是被外部世界牽引。
  中評社香港6月6日訊/《聯合早報》今天發表評論員杜平的文章----中國“政治表述”的說服力。作者認爲:中國不能“始終被外部世界牽引”,“中國的對外開放已經成為常態,但其本身并不能解釋一個民族為何要存在和強大的意義,也解決不了中國面對的根本性問題。因此,中國決策者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要更多地重視‘內修’,通過政治管理體制的改良與創新,來增強‘政治表述’的說服力和吸引力,使振興國家的進程具有思想內涵的定力。否則,中國就會繼續成為各種外來思潮的競逐之地,并且繼續為此爭吵不休、折騰不已。”文章内容如下:
  
  對歐洲來說,20世紀是一個短暫的世紀,它於1989年提前結束。那一年,東歐和蘇聯社會主義陣營開始崩潰,導致二戰之後形成的冷戰秩序迅速消融。筆者當年身處“歐洲神經中樞”布魯塞爾,一邊感受著近在身邊的大變局,一邊關注著遙遠中國的命運。

           再看東歐和蘇聯劇變

  那場驚心動魄的政治劇變始自波蘭,然後一發不可收拾。1989年9月,波蘭舉行首次政治選舉,共產黨政權黯然下台;同年12月,羅馬尼亞發生大規模暴亂,繼而催生了極其血腥的政變;1990年3月,柏林墻在一片混亂中被推倒,東德共產黨垮台;此後,保加利亞和捷克斯洛伐克也相繼變天;1991年,蘇聯在兵不血刃中驟然潰散,東西方冷戰由此正式蓋棺;1992年,南斯拉夫陷入曠日持久的戰亂,國土四分五裂,人民生靈塗炭。

  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歐洲共產黨政權如同骨牌游戲一觸即倒,堪稱世界歷史上罕有的奇特現象。毫無疑問,劇變的根源存在於各國自身,但加劇動蕩的力量卻來自外部。一方面,由於長期的政治高壓和經濟落後,各國內部積聚了太多的不滿與怨憤;另一方面,西方陣營持續幾十年的強大政治攻勢,使這些國家內部傾向西方的力量受到鼓舞。

  無論在蘇聯還是在東歐,以變革者身份出現的政治勢力和個人,往往都在有意或無意之間、主動或被動地扮演了呼應西方戰略、承載西方意志的角色。不用說那些不滿現狀、頭腦發熱和盲動盲從的普通民衆,就連共產體制的受益者和駕馭者,都在那股所向披靡的西化浪潮中身不由己、推波助瀾。其中,戈爾巴喬夫和耶爾辛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看似順應時勢,實際上是毫無方向感地隨波逐流。

  在舊秩序被打破之後,人們期待的新秩序并沒有出現,相反,新一輪危機隨之而來。政客、政黨和不少民衆,人人背負著充滿仇恨的歷史包袱,用極端民族主義、分離主義和種族清洗行動,填補了專制政權留下的真空,要麼是制造新對抗,要麼是幹脆自相殘殺。在革命的衝動得到滿足之後,他們的命運并未好轉。

  以歐洲的這段歷史作為反襯背景,隔著遙遠的時空回望相同年代的中國,也許有助於我們增廣視角,暫時忘卻某個定論、某種成見,努力用不同於以往的心態,去回首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