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困惑 香港能發展知識型經濟嗎

http://www.CRNTT.com   2009-06-24 07:40:55  


香港對於發展目標期望太多努力太少
  中評社香港6月24日訊/資深評論員宋小莊今天在《文匯報》發表文章“香港發展知識型經濟的困惑”。作者表示:香港回歸以來,“產業”之說,“中心”之論,不知凡幾,終成泡沫。即使成功,對GDP助力若何。香港太過浮躁,過於膚淺,失之淺薄,淪為流俗,徒增困惑。 文章内容如下:

  6月22日,行政長官發表《發揮潛力邁向知識型經濟》。同日,因應金融海嘯由行政長官設置的經濟機遇委員會召開最後一次(第五次)會議,提出多項措施,在香港推動教育、醫療、檢測認證、環保、創新科技、文化創意等六項產業。 

  上述產業,政府認為都是知識型經濟的產業。根據行政長官和經機會的意見,香港“具有優勢”,可以“發揮潛力”,“都建基於香港品牌的軟力量”。只要經機會提出具體建議,政府在政策上作出適當的扶持和配合,加上香港品牌的力量,就會有“事半功倍發展”。 

             教育和醫療難稱產業 

  對政府而言,教育和醫療絕不是產業。在2009-10年度預算案中,教育經費是538億港元,衛生經費是357億港元,分別佔經常公共開支的22.3%和14.8%,故只能稱之為花大錢的“事業”。政府之所以要將“事業”發展為“產業”,無非是:(一)創辦私營大學,建立私營醫院,按高於成本收費盈利;(二)在公營大學和醫院中,增加自費的比例。 

  果如是,則自費的學生和病人主要只能來自內地和海外,而非來自本地。如要求本地學生和病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自費求學、自費求醫,勢必引起公憤。如來自內地和海外,則有能力付費才來,無能力就不來,兩相情願,並非沒有可能,但必須作具體分析,不能天馬行空。 

  以香港有基礎的醫療服務為例而言,根據2005年《創設健康未來—檢討日後醫療服務模式討論文件》的安排,香港的醫療服務分為基層醫療、醫院服務和特別醫療服務三層架構。香港的一般診所、家庭醫生等基層醫療服務對內地和海外自費病人沒有吸引力,第二層醫院服務和第三層特別醫療服務才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政府已預留四幅土地供申辦私營醫院之用。 

             提升自身競爭力是關鍵 

  但有一定吸引力未必就有競爭力。據醫管局統計,目前香港公營普通病房平均成本是3290元/日,專科門診平均成本是740元/次,急症服務平均成本是700元/次。上述價格成本偏高,還沒有考慮作為產業所必須添加的利潤。內地名院、名醫門診遠低於上述費用,內地住院加上家屬陪伴也遠低於上述費用。上述種種費用,也高於台灣和新加坡,香港缺乏競爭力。 

  目前,香港唯一有競爭力的醫院服務是婦產科,內地孕婦趨之若鶩。香港的婦產科屬於世界先進水平,每千嬰死亡率為2.4人,比日本2.8人,澳洲5.0人,英國5.1人,美國6.9人和內地(城市)8人都要強,但這並非內地孕婦來港產子、香港有關中介服務紅火的主要理由。主要理由是有附帶價值:(一)避免超生罰款;(二)子女取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資格。如以婦產科作為各專科的標準,可以生意滔滔,恐是美麗的誤會。 

  至於特別醫療服務的對象,是危重病人,如內臟骨髓移植、嬰童大腫瘤、腦部放射外科、愛滋病等的治療。在香港,肝臟移植手術成本是54萬,未計覆診、免疫控制費用,不但昂貴,而且缺“貨”,不少病人未等移植就不幸亡故。海外、內地病人願意冒死等待嗎? 

  香港回歸以來,“產業”之說,“中心”之論,不知凡幾,終成泡沫。即使成功,對GDP助力若何。香港太過浮躁,過於膚淺,失之淺薄,淪為流俗,徒增困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