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中國應更多地參與國際油價的決定

http://www.CRNTT.com   2009-08-27 08:19:54  


中國在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中評社北京8月27日訊/在一系列經濟復甦征兆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樂觀評論的刺激下,國際油價24日盤中一度接近每桶75美元關口。 自2002年以來,國際油價波動劇烈,先大幅攀升後急劇下降。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現貨價格從2002年1月的19.7美元/桶,上升到2006年7月的74.4美元/桶;而從2006年10月到2008年6月,月均漲幅明顯加速,達到3.57美元/桶;此後油價急劇下跌,從2008年7月的133.4美元/桶跌至2009年2月的39.0美元/桶;而此後石油價格止跌回升,到2009年8月漲至71美元/桶左右。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研究員伍超明文章表示,油價的過快上漲和下跌,直接導致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和生產者價格指數(PPI)的劇烈波動,在微觀層面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預期的不確定性,在宏觀層面加大了宏觀經濟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的操作難度。自2005年以來全球各國尤其是新興市場經濟體通貨膨脹壓力的上升和隨後通貨緊縮壓力的增大,都與石油價格的過度波動存在一定的聯繫。 

  文章分析,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原因較複雜,長期來看,其波動動力主要取決於供給和需求。目前世界石油市場的供給方主要包括經合組織(OECD)和非OECD國家。至2009年7月,非經合組織國家的原油產量占世界原油產量的75%,其中OPEC原油產量在非經合組織國家中的占比達到50%,因此OPEC的產量和價格政策對世界石油供給和價格具有重大影響,而非OPEC國家主要是作為價格接受者存在,根據價格調整產量。

  需求方面,美國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體是石油消費主體。從1994到2009年,OECD國家石油消費量占比不斷下降,從1994年的64%下降至2009年7月的54%,而非OECD國家占比卻不斷上升,從1994年的35%上升至2009年7月的46%,其中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主要指印度)上升趨勢明顯,中國從1994年的4.4%上升至2009年7月的9.5%,其他亞洲國家從7.8%上升至2009年7月的11.4%。雖然美國石油消費需求占比呈下降趨勢,從1994年的26.5%下降至2009年7月的22.8%,但由於其占比高達20%以上,對全球石油價格走勢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並且15年來美國的石油產量不斷下降,從1994年的9.4百萬桶/天下降至2009年7月的8.9百萬桶/天,但消費量則不斷提高,從1994年的18.1百萬桶/天上升至2009年7月的18.7百萬桶/天,美國石油進口增加明顯。

  相對於長期影響因素,國際油價的短期影響非常複雜,石油庫存變化、匯率變動、期貨價格波動、突發事件、政治事件、國際資本市場資金的短期流向、氣候異常、市場干預等諸多因素,都會通過對供求關係造成衝擊或短期內改變投資者對供求關係的預期而對石油價格發揮作用。

  國際油價波動既受實體經濟中供需因素的影響,也深會受到短期因素的衝擊,尤其是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投機衝擊,而引發短期衝擊的原因非常複雜,如天氣變化、地緣政治等。

  實證檢驗結果表明,從長期來看,國際油價與歐佩克成員國原油產量、中美和亞洲其他國家的石油需求、美國原油庫存、美國實際有效匯率存在長期均衡關係。歐佩克成員國原油產量、美國石油庫存和美國實際有效匯率每降低1%,油價將分別提高4.74%、3.15%和2.90%,美國、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石油需求每增加1%,油價將分別上漲9.12%、5.99%和9.17%。

  而從短期來看,國際石油價格自身波動的影響程度超過了70%,在餘下的影響中,美國、亞洲其他國家和中國石油(601857,股吧)需求的影響較大,美元實際有效匯率波動對短期油價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在對國際油價的解釋中,上述解釋變量只能解釋國際油價短期波動的19%,其餘81%則需要其他因素解釋,這些因素包括期貨市場上的投機因素、突發事件、政治事件、國際資本市場資金的短期流向、氣候異常、市場干預等。

  文章指出,由於中國目前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以及在全球產業分工中處於“世界製造中心”的現狀,導致對石油需求快速增長,成為石油需求大國。但目前國際油價的決定權不在中國,主要取決於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並且受投機因素影響嚴重,所以中國目前一方面被動地接受國際油價波動,增加經濟增長中的不確定性,加大宏觀經濟政策的操作難度,另一方面還要在油價高企時接受“中國需求”的指責。因此,中國應積極發展國內資本市場,尤其是期貨市場,創建石油期貨產品,更多地參與國際油價的決定,發揮需求大國應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