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復甦中的出口:振幅決定GDP高度

http://www.CRNTT.com   2009-09-07 11:34:45  


穩定出口對中國經濟擺脫金融危機影響具有戰略意義
  中評社北京9月7日訊/隨著全球經濟的緩慢復甦,中國的出口部門將開始新一輪擴張,但考慮到發達國家可能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保持低速增長,出口擴張的速度和程度將遠低於上一輪經濟上升周期的水平,這種壓力將迫使中國的出口部門結束粗放型的擴張模式,向更高附加值的產業方向尋求發展。經濟觀察報發表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文章如是說。
 
    中國出口的競爭力並未被破壞 

  文章表示,今年以來,中國出口額名義增速從去年的20%左右下滑至-20%左右,扣除價格因素帶來的影響,實際增速的波動略小,但無論是名義還是實際增速,下滑程度都創下了近十幾年來的最高紀錄,淨出口在今年上半年直接拖累GDP增長2.9個百分點。隨著最近美歐經濟的見底企穩,中國的出口也逐漸止跌企穩,但未來出口走勢如何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經濟全面復甦的路徑。 

  此次危機使得中國的出口部門無論總產值還是容納的就業人口都發生了絕對的收縮。中國的商品出口額2008年為14306.9億美元 ,2009年 預 計 將 會 下 降 到12216.1億美元,2010年預計將會恢復13437.7億美元,仍遠低於2008年的水平。從出口占GDP的比重來看,金融危機後中國的出口依存度大幅下降,從2007年的36%下降到2008年的33%,2009年預計下降到25.5%,2010年預計將進一步下降到25%以下,從而重回2002年的出口依存水平。工業部門的出口交貨值占工業銷售的比重則更清晰的顯示了這種變化,該比重目前已下降到了14.9%,已低於2000年17.1%的水平,工業部門出口市場的萎縮加劇了中國眾多製造業行業產能的過剩程度。 

  與出口增速大幅下滑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中國出口市場份額的穩定,因此出口的下降更多的是源於全球經濟下滑帶來的貿易量的萎縮。觀察主要國家與地區的進口,我們發現除了以轉口貿易為主的香港,中國占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市場份額在過去十年間都處於上升通道中,並於近年來在20%左右受到了壓制;而由於基數不高,中國占印度、俄羅斯、台灣等市場的份額仍在不斷上升,這顯示了中國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國仍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而從出口產品結構來看,中國的貿易結構也並沒有出現惡化的跡象。考察下中國出口結構我們發現,今年上半年,雖然服裝、紡紗織物、鞋靴等消費品在2008年占出口比重下降後再次回升,但是辦公用機械及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通用工業機械設備及零件等產品附加值相對更高的行業所占份額也進一步提升,例如通用工業機械設備出口占比從2008年的4.28%上升到 2009年上半年的4.84%,運輸設備從1.57%上升到2.69%,辦公機械及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從11.2%上升到11.6%。 

                   外需是決定出口的主要因素 

  文章分析,如果不考慮外部世界對中國出口的各種政策性(比如反傾銷、環保標準、本地購買法案等)的干擾,出口主要受到外部需求和匯率的影響。雖然中國對美出口只占出口總額的20%左右,但從2000年開始,中國的出口增速與美國GDP增速之間緊密相關。這可以理解為,在一個全球一體化的世界中,美國作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其經濟增長速度對於全球來說具有領導作用和象徵意義,其增長速度的變化可以近似反映全球市場需求的變化。
 
  另一個影響出口的因素是匯率。從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走勢與中國出口增速的變化關係來看,二者在歷史的各個時期基本是反向變動。從2005年起始,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經歷了持續的上升,從2004年12月到2009年2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了31.3%,匯率的這種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出口部門的整體競爭力,迫使中國出口產品結構逐步調整。實際上,2005年7月央行啟動的人民幣升值戰略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通過調整中國出口的產品結構來引導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結構的轉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