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章念馳:兩岸六十年 親歷滄桑變

http://www.CRNTT.com   2009-09-28 00:22:31  


和平發展,兩岸共享未來。
 
  從“和平對抗”走向“和平發展”

  從鄧小平始,到江澤民、胡錦濤中國的第三代、第四代領導人,尤其胡錦濤主政後,開始將台灣問題放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和平崛起的大格局中去加以思考;提出了“和諧社會”和“兩岸和解”的新思維,超越了“統獨對決”格局,擺脫了“隨扁起舞”的迴圈,致力爭取改變認同和厚植兩岸共同利益,從做台灣民眾工作著手,不斷展現對台善意,不斷出台“惠台”措施,短短一年之中,“惠台”措施達七十多項。大陸堅持改革開放30年,終於有了豐厚的回報,奠定了強大的國力:成功舉辦了“奧運”,顯示了從“東亞病夫到東亞強國”,成功戰勝了史無前例的汶川大地震,成功抵禦了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並將這危機轉化為加速民族復興的動力。我們終於在建設一個新中國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從而間接促成2008年台灣再次實現政黨輪替,恢復了“兩會”機制化協商,重新確立了“九二共識”地位,開啟了60年來未有的“三通”新時代。“國共協商”和“國共論壇”開始發揮了“第三次國共合作”作用,兩岸從此步入了“和平發展”新時代,這是兩岸全面接觸、全面交流、全面合作的新時代,它必將孕育出一個新的兩岸關係。

  2008年是兩岸關係轉折年,馬英九帶領國民黨奪回了執政權,兩岸因素開始左右台灣選情,“反中”不再成為民進黨爭取選票的不二選擇,積極改善兩岸關係反成為選民普遍要求,一個嶄新的欣欣向榮的祖國大陸大大改變了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認識,尤其在全球經濟危機面前,台灣只有依靠大陸走出危機,這是一個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時代,兩岸更是只有走雙贏的合和之道才是出路。馬英九順應了這樣的歷史趨勢,使兩岸關係出現了六十年來從來沒有的大好局面。

  但是過去60年中,兩岸基本處於對抗與隔絕狀態,清政府割讓台灣讓台灣民眾經歷了50年日本殘酷統治的喪家之痛,“兩蔣”與民進黨又讓台灣與祖國再次隔絕,使台灣民眾飽經離別之苦,由此造成的“台灣情節”與“台灣悲情”而萌生的“台灣人要出頭天”意識,是深刻與強烈的。以至“台獨”主張一度狂卷台灣,造成台灣近四成民眾成了“綠營”支持者,甚至陳水扁這樣貪瀆無恥,綠營支持者難以與他切割,因為要這些受過深重傷害的民眾立刻原諒國民黨和擁抱祖國大陸是艱難的。但兩岸進入“和平發展時代”,實行了“三通”,兩岸進入了大交流大合作時代,對話談判取代了對立對抗,經濟融合取代了軍事對峙,這一切給兩岸孕育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意識、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價值、共同的民族主義創造了新的機會。“和平發展期”是走向“和平統一期”必須經歷的過渡階段,這個階段不會很短,它必然是由從先經濟後政治,先易後難,再邊經濟邊政治,逐步解開兩岸政治死結,取得政治和解。儘管台灣可能還會出現政黨輪替,但要台灣回到李登輝與陳水扁時代,民意是不會允許的,這個時代結束了。

  我有幸親歷了兩岸從對抗走向合作,親歷了兩岸60年之巨變。我因出身成了從小關心兩岸前途的一個人,因台灣問題我背上了沉重家庭包袱走過了青壯年時期,又因為台灣問題我被作為統戰物件而培養成台灣問題專家,參與了兩岸以及中美、中日、中歐、中國與東盟等國家地區的交流與對話,參與了許多內部的調研。我堅持實事求是,不人云我云,不作違心之論,保持獨立思考;為了保持人格獨立,甚至不入黨派;撰寫了《兩岸關係與中國前途》、《兩岸關係與中國崛起》、《統一探究》、《面壁集》等多部論著,為兩岸和平統一貢獻了自己的才智,為捍衛和平統一路線貢獻了自己的心力。我提出的許多主張為世所重,也被吸納為今日之政策,尤其近20年我有幸專業從事兩岸關係研究,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與兩岸關係完全渾然一體。有人說我,20年來可以說只做了一件事——專注兩岸關係研究和辦好研究所,心無旁騖,一生只挖一口井,直到清泉源源湧出,這成了我無怨無悔的選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