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好書在内容 不在精裝

http://www.CRNTT.com   2009-10-07 11:12:34  


出版行業不妨給讀書人另外一個備選包裝
  中評社北京10月7日訊/《北京晚報》今天刊登評論員張麗的文章“書非精裝不能讀也?”,作者認為,“…書最核心的使用價值是讓人們看的。我們不反對有人就喜歡燙金字、大硬殼,最好都是牛皮、羊皮做書套才好,才‘顯得’有文化…我們只是希望,同樣一本書,在精裝本、簡裝本之外,再出一種易讀本,只要適於真正的讀者在枕上、車上、廁上真正地去讀就好”。文章內容如下:

  一般來說,長假是讀書的好時光。躲開熱鬧不堪且票價高昂的旅遊景點,也不用受往來交通擁堵之苦,更可以借此逃掉一些虛頭巴腦的人情往來。一大段相對完整的,沒有人打擾的讀書時間,對告別了學生生涯的成人來說彌足珍貴;而對不得不總對著教科書的學生而言,能看閑書,不也是件好事?

  不過,對真正喜歡讀書的人,整塊時間固然好,見縫插針也是必須的。可惜的是,現在的書卻越來越不利於人們去隨時隨地讀。誠然圖書裝幀是一門藝術,但似乎也沒必要本本書都搞成硬皮燙金的吧?常看書的人都有體會,現在的書,越來越好看,卻也越來越不好看了。

  字大行稀已經是多年以來為人詬病的痼疾,如今又添了版心越來越小,留白與日俱多的毛病。不知道出版社是希望讓大家養成寫批語的習慣,以期造就出個把脂硯齋,還是出於純粹的審美考慮,每頁中文字所占的面積逐漸縮水,留白日益增長。當然,相應地,書的確厚了不少。本來如果按照正常版心比例的那種簡樸印法,可能只是薄薄一本小册子,經過如此這般的“注水”,居然成為一本沉甸甸的大書了。只是可惜,現在沒誰寫出堪比《紅樓夢》那樣的作品,激發不出來讀者作批的熱情。雖然留白有點白白耗費了,不過書價卻也嗖嗖漲上去了。

  類似的注水方法,還有各種“圖文本”,只是有些配圖和文章內容並不直接構成邏輯關係,勉強叫做插圖還似可說得過去。更加不靠譜的就是書市上屢見不鮮的各種“攢書”了。反正翻來覆去就那幾大名著,按照各種標準可以搞出無數種排列組合。只要裝幀上推陳出新吸引眼球便好。再加上現在的“國學大師”們也凑趣得緊,不時搞搞“評點本”的新意思,於是乎書就更大更厚更華麗了。

  可是,書最核心的使用價值是讓人們看的。我們不反對有人就喜歡燙金字、大硬殼,最好都是牛皮、羊皮做書套才好,才“顯得”有文化。這也是一種選擇。我們只是希望,出版行業能不能給一些真正願意讀書的人,另外一個備選答案。比如,同樣一本書,在精裝本、簡裝本之外,再出一種易讀本,用最便宜的紙,最經濟的排版,裝幀上不妨向上世紀80年代那種最樸素的風貌看齊,只要適於真正的讀者在枕上、車上、廁上真正地去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