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4080:1 人才流動的一枚苦果

http://www.CRNTT.com   2009-10-27 10:51:21  


4080:1正是市場資源和社會資源“國進民退”的一枚苦果
  中評社北京10月27日訊/《成都商報》今天刊登評論員付克友的文章“4080比1是人才流動的一枚苦果”,作者認為,“如果把4080:1看著是人才資源的一種‘國進民退’,那麼,與之相輔相成的,正是市場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國進民退’。前者的‘國進民退’不過是後者‘國進民退’的一枚苦果。”

  一年一度的公務員熱愈演愈烈:今年有135萬人通過資格審查,創下了歷史新高。據報道,報考人數最多的前十大職位中,九成為海關係統;報名最熱的崗位———科技部國際合作司歐洲處“主任科員以下職位”,其考錄比竟達4080比1!

  輿論也再度對公務員熱表示了憂慮:當代中國最需要年輕人去做的是創業與創新,沒有一代年輕人敢擔風險、敢於創新,“中國的發展就會失去動力”。有人則分析公務員熱的原因:高校擴招帶來的就業壓力;考試錄用制度提供了平等競爭機會;公務員體制尚待改革,鐵飯碗還沒有打破……

  年輕人的創業和創新精神,當然彌足珍貴;但是這種精神,是天上掉下來的嗎?選擇公務員,不過是理性的年輕人在擇業過程中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表現;而這種個體的理性帶來社會創新和創業精神匱乏的“集體非理性”,顯然不是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個體所能承受之重。

  如果把4080:1看著是人才資源的一種“國進民退”,那麼,與之相輔相成的,正是市場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國進民退”。前者的“國進民退”不過是後者“國進民退”的一枚苦果。

  改革開放後,我國的人才資源總體走出一條“國退民進”的路徑。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型,社會逐漸開放,出現越來越多的“自由流動資源”以及“自由活動空間”,各種新興職業湧現,人們有更多途徑通過後天努力向上流動。於是,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單位和體制,走向社會和市場。當年所謂“下海”,就是人才資源從體制內向體制外流動的表現。在人才的“國退民進”中,社會激勵機制日趨正常,社會活力被日益激發,社會的創業和創新精神也就充分湧流。

  而人才資源的這種流向,與市場資源和其他社會資源的流向是一致的。但是,當改革越來越進入深水區,這樣的資源流向發生了停滯甚至逆轉,出現“國進民退”的傾向。

  按經濟學家陳志武的估算,全部國有土地和國有企業資產加起來,差不多有76%的社會資源掌握在國家手裡,只有大概1/4掌握在民間。問題還在於,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資產性財富升值中,政府與民眾得到的份額也存在“馬太效應”,比如,國家財政收入就以每年30%的比例增長。而在金融危機之下,國企兼並民企的新一輪“國進民退”浪潮還在如火如荼上演……在如此背景下,人才資源“國進民退”的公務員熱———年輕人不再熱衷下海,反而急於上岸,也就可想而知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