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球體理論 兩岸須積累政治互信

http://www.CRNTT.com   2009-12-27 00:26:25  


國共握手:建立政治互信是關鍵。
  中評社香港12月27日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在《中國評論》月刊十二月號發表專文《加強兩岸政治互信ABC》。作者指出:“‘加強政治互信’就是雙方在既有的互信基礎上,繼續擴大兩岸領土和主權一體性的認知交集,默認或接受‘一個中國境內兩個競爭中國代表權的政權差序並存’的現實。同時在政策上採取互助和互利的行動,增強兩岸人民的利益聯結和命運共同體的意識,為最終解決政治分歧奠定更加穩固的政治架構。兩岸政治互信的強化,除了鞏固基本的原則性共識外,也有賴雙方在具體的政治互動中保持與人為善的態度,並形成互相體諒、避免為難對方的政治行為規範。”文章內容如下:

  海峽兩岸政治互信的必要性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失敗,中國被迫割讓台灣給日本。對於台灣人民來說,這是何其悲慘的一場災難。儘管台灣人民沿街哭號,要求清政府收回成命,儘管十八省舉人聯名“公車上書”反對割台,清政府仍然置若罔聞,不僅下令禁止抵抗,而且還揚言“台灣是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愛的地方,棄之不足惜也”。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到了這種程度,不能不令人扼腕。國土淪喪和台灣人民的苦難卻也換來了中國歷史的劇變,“公車上書”的失敗,激發出多少仁人志士毅然決然地鼓起變法維新的風潮。而維新變法的失敗,直接促成早期的中國國民黨人和中國共產黨先驅選擇了不同的救亡圖存道路。也正是這樣的路線之爭導致了一甲子前的兩岸分離局面。今天,當我看到黃花崗烈士陵園,孫中山先生手植青松依然挺立在烈士的英靈旁邊;當我看到連戰、吳伯雄、江丙坤等國民黨領導人和中共領導人一同前往祭掃烈士墓;當我看到大陸的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相聚在烈士墓前舉行入黨、入團宣誓……我不停地在問自己:110年過去了,兩岸的中國人究竟領悟到了甚麼?60年一甲子過去了,我們還不能超越自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建立起我們共同的價值嗎?

  2005年春天以來,特別是2008年春天以來,度盡劫波的國共領導人終於走到一起來了,兩岸關係出現了積極的變化,兩岸雙方開始共同尋找並確立我們的共同理想和價值,兩岸人民也開始共用和平發展的成果。我想,這只是兩岸關係改善的開始,其實,更大的和平紅利還在我們的前方。我們期待著兩岸政治互信的進一步強化,我們期待兩岸人民之間的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更加便利和順暢,我們期待外人口中的“CHIWAN”品牌和中華民族獲得全世界各國更多的掌聲與喝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