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石油進口若過半 中國該有哪些準備

http://www.CRNTT.com   2009-12-28 10:59:08  


中國進口石油比重日增,能源安全更需重視。
  中評社北京12月28日訊/根據海關總署年底的最新一項統計,中國今年11月進口的原油量為1712萬噸,同比增長接近三成,已連續第9個月維持在1600萬噸以上的高位水平。

  上海證券報發表浙江工商大學現代商貿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宇峰文章稱,有不少樂觀人士表示,中國在國際原油進口市場上高歌猛進的速度,恰可說明中國在全球經濟低迷下已率先開始走出危機。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轉型經濟體,中國在資源的密集投入、工業化以及高速經濟增長的互動發展過程中,對石油等基礎性資源的依賴程度與日俱增。從2003年起,中國已成為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BP公司最新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報告(2009)》顯示,2008年中國的石油消耗量已高達3.757億噸,占世界能源總消耗量的9.11%。由中國石油需求量的復甦性增長而判斷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的可能,當然也順理成章。

  不過,樂觀主義者還必須注意到,11月1712萬噸的進口量,已使得中國在今年前11個月的累積進口原油數量達到了1.83億噸,同比增長首次超過了2位數,而累計進口原油量也已超過了去年全年的總進口量(1.79億噸)。另一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同日公布的11月國內原油產量為1567萬噸,繼續之前的同比下降趨勢。也就是說,中國原油總需求量和國內原油生產量之間的缺口正在不斷拉大,看趨勢,今年很有可能超過去年49.5%的石油進口依存度,如果成真,那2009年將成為首次跨過50%國際警戒線的標誌性年份。如果我們承認石油資源在整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作用,那麼就必須看到,超過了50%的石油進口依存度後,中國經濟增長的安全性也在削弱。根據國際能源署的一項研究估計,國際油價每上漲10美元,會拉低中國經濟0.8個百分點,而同時增加通貨膨脹0.8個百分點。

  文章分析,自2002年迄今,“第三次全球石油危機”已持續了長達6年之久,國際油價一路攀升,並創造了147美元一桶的歷史天價。儘管中間曾遭遇的史無前例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部分甚至全部掩蓋了此次石油危機對全球工業生產基礎的摧毀性打擊,但不可否認的是,國際油價的持續上漲,對石油進口國的生產預期和石油出口國的消費預期的影響絕對是致命的。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高油價所帶來的消費抑制預期,可能與誘發美國次貸危機的房價下跌現象之間有種因果的關聯性,而進一步催生的金融危機徹底引發此次全球性經濟危機。而作為石油進口大國的中國,在此次全球經濟危機中,我們不但損失了以出口貿易為主的中小企業的生產能力以及國民日益成熟化的消費預期,而且抑制了生產和消費需求的高油價還在某些環境條件下催高諸多國內資產的價格,使得原先在工業生產上的或者應該配置在工業生產商的資源大量配置在引發經濟危機的金融資本上,進而大大提高了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的運行風險。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同樣都對石油有高依存度,中國與美國卻有明顯區別,中國尚未成為國際原油市場上的重要參與者和決策者,國際油價走向基本上由歐美發達國家決定。如此高的依賴程度,不安定的地緣政治、單一的石油進口渠道和未來國際原油價格的劇烈波動,都使得中國的石油進口存在著太大的不確定性。實際上,最近受杜拜金融風暴、俄羅斯經濟復甦緩慢而造成的供給壓力,再加上中美等國經濟復甦的潛在需求預期拉動,可能會讓國際原油價格再次反彈。這種苗頭本周已經冒出來了。這也就是說,在高石油進口依存度條件下,存在著比較高的國民經濟運行風險,對由此而對中國經濟復甦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我們不能不有深度認知。伴隨國際油價的同步上漲,中國或將喪失之前“第三次全球性石油危機”所帶來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最佳窗口調整期。

  文章最後說,日益增加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已是中國轉型改革之後經濟快速增長所導致不可逆轉的一種結構趨勢。而一旦超過50%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國際警戒線之後,我們必須密切關注國際原油市場上價格劇烈波動所帶來的風險。同時,也要抓住當前全球經濟危機下的難得機遇,爭取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定價權,而在國內加速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轉型升級,以更強的定價能力和穩定的產業結構,以應對未來可能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