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校園暴力為何總在“薄弱校”?

http://www.CRNTT.com   2010-03-04 11:12:05  


校園暴力頻繁發生,值得深思
  中評社北京3月4日訊/校園暴力,這個本不應該出現的詞匯,近年來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關於校園暴力的新聞、視頻、圖片、傳言等等不絕於新聞,更不絕於網絡。校園暴力的頻繁發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最近一期《新民周刊》登載評論員黃祺的文章“校園暴力為何總在‘薄弱校’?”,作者認為,“…我國的校園暴力調查非常落後,要瞭解有關為何出現校園暴力、為何校園暴力一般出現在‘薄弱校’等等真相,需要更多和更大範圍的調查。”文章內容如下:

  ★冰山下的校園暴力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姚建龍,在給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上課時,都要做一個小型的調查:從小到大在學校裡,受到過同學的欺負或者欺負過同學的人請舉手。姚建龍告訴記者,一個班一般有七八成的同學會舉手。他接下去說:“包括目睹別的同學之間毆打、欺負行為的人也一起舉手。”每次的結果,幾乎都是100%。

  作為關注未成年人犯罪和青少年暴力現象的法學專家,姚建龍說,他的這些調查可以說明一個問題,校園暴力在中小學中普遍存在,只是我們過去不願正視它。

  2008年,一段上海女學生毆打女同學的視頻在網路上流傳,後被稱為“熊姐事件”;2010年年初,昆明官渡一中11名男生毆打一名女生的視頻,再現網路。經媒體報道後,兩起事件中的受害女學生曾經不願承認被施暴的事實——從某種角度看,這還得歸功於網路,如果不是參與學生出自“炫耀”或者其他的心理,將視頻在網路上播放,如此嚴重的傷害事件,很可能會與成千上萬的暴力事件一樣,被孩子們“守口如瓶”,就像從來沒有發生過。

  但類似的視頻僅僅暴露了校園暴力的冰山一角。

  由於對“校園暴力”一詞含義的解釋不同,不同學者的研究得到的結果不盡相同,但在國內為數不多的幾次調查中,結果都顯示出,中小學校中暴力現象普遍存在。

  在徐久生主編的《校園暴力研究》中,作者在2003年對北京市的一所小學、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發現61.7%的學生報告說,在過去一年中,他們學校中發生過學生被打的暴力事件,學生被搶、老師被打、社會人員來學校尋釁滋事的學生分別為42.1%、32.1%、43.6%。在他的報告中,與在校師生直接有關的暴力行為,均可界定為校園暴力,包括生理上的暴力行為和心理上的暴力行為(侮辱、勒索、使他人丟臉等)。

  另一個調查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系講師宋雁慧,在2004年到2005年完成的。在對北京市7所學校學生進行調查後,宋雁慧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不區分學校類型,25%左右的學生(包括施暴者和受暴者)涉及校園暴力。

  儘管已有數次調查,但宋雁慧坦言,中國的校園暴力調查還非常落後,她自己的調查也只能反映特定城市某些學校的情況,要瞭解中國的校園暴力的真相,需要更多和更大範圍的調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