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EMA能拯救歐元區嗎?

http://www.CRNTT.com   2010-03-12 08:49:11  


希臘危機本質上就是一場“歐元危機”
  中評社北京3月12日訊/面對當前歐洲債務和貨幣危機愈演愈烈之勢,作為歐盟引擎的德、法兩國領導人正在牽頭,商討如何成立一個類似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歐洲貨幣基金組織”(EMA),來充當成員國陷入危機時的最後貸款人。

  2009年底,世界經濟再次經歷了兩次強餘震:一次發生在中東的迪拜,另一次發生在歐元區的希臘。雖然上述兩個地區就傳統影響而言算不上很大,但放在世界經濟複蘇前景乍暖還寒的背景下,若任其自生自滅,則有誘發更大範圍內多米諾骨牌效應的可能。因而至少也是“太重要而不能倒下”(too important to fail)。

  迪拜是幸運的,因為它背靠的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主權國家,盡管阿聯酋的政治中心阿布扎比未必心甘情願為迪拜的輕率和冒進埋單,但迫於外部壓力最終仍妥協了,它實在承擔不起造成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罪魁禍首的指責。

  而希臘則更具有悲劇色彩:隨著主權信用評級一跌再跌,為留住投資,希臘不得不一再提高國債利率,但這畢竟只是杯水車薪;希臘若要真正走出危機,顯然急需外部援助。然而,在過去四個月里,歐盟一直行動遲緩,除不斷要求希臘削減財政支出外,各種決議和聲明盡管不少,但大都缺乏具體措施。對於歐盟(歐元區)這樣一個高度一體化的共同體而言,未能在第一時間對成員國伸出援手,這本身就令人驚奇。更何況,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在內的多個歐洲國家也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財政或貨幣危機。

  與歐洲相比,盡管東亞地區一體化水平不高,但經歷過1997年亞洲金融(3.02,0.02,0.67%,經濟通實時行情)危機的洗禮之後,各國之間互助的意識反而更高。2009年,東亞國家還著手在“清邁協議”多邊貨幣互換網絡的基礎上,建立總額高達800億美元的“東亞共同基金”這樣一個超級外匯蓄水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