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郭震遠:關於兩岸政治協商起點探討

http://www.CRNTT.com   2010-05-15 00:19:34  


兩岸關係最可行的路徑:以建立軍事互信為開端,進而協商終止敵對狀態,最終簽訂和平協議,結束内戰。
  中評社香港5月15日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郭震遠在《中國評論》月刊五月號發表專文《中國內戰及其延續中的兩岸政治關係--關於兩岸政治協商起點的探討》。作者指出:“大陸學者與台灣學者關於兩岸關係現狀認定,以及對兩岸政治定位判斷的明顯分歧,清楚反映了前述兩岸政治互信十分薄弱,特別是兩岸之間存在不同原因的強烈不信任的狀況。顯然,只有建立兩岸之間的政治互信,才能對兩岸關係現狀的認定、兩岸政治定位的判斷形成共識。”而“對於中國內戰尚未結束,兩岸仍然處於內戰導致的敵對狀態的認定,以及大陸和台灣是中國內戰敵對雙方的判斷,既強化了兩岸進行政治協商的必要性,也強化了兩岸進行政治協商的可行性。”文章內容如下:

  兩岸關係最本質的內涵是政治關係,是上一世紀四十年代以來的中國內戰及其延續所造成的政治對立。儘管現在還不能確定,兩岸的政治協商,即直接改善和發展兩岸政治關係的進程,將在甚麼時候開始,但兩岸的學術界人士已經高度關注兩岸政治關係問題,發表了很多意見。這些意見集中於,對於兩岸政治定位的判斷,以及對於進行政治協商必要性、可行性的論證。但兩岸學者意見的分歧很明顯。這表明,即使在兩岸學者之間,也還沒有形成關於政治協商起點的共識。

  筆者認為,必須追根溯源,從中國的內戰及其延續,來把握兩岸政治關係。只有這樣,才能對兩岸政治定位做出正確判斷、形成兩岸共識,提供兩岸政治協商的起點。因為中國的內戰及其延續,既是兩岸政治關係的根源,也是兩岸政治關係發展變化的基礎和環境。這是任何人都必須尊重的事實。

  中國內戰及其延續的特點

  開始於1946年6月的中國內戰,至今已延續六十多年。台灣問題,或者說兩岸關係問題,是這場內戰遺留的最重大問題,也是這場內戰延續至今的唯一原因。中國的內戰及其延續,不僅具有古今中外內戰的基本特點,同時還具有在自身條件下形成的獨特特點。只有把握這兩方面特點,才能全面、深刻地認識兩岸政治關係及其發展變化。

  1946年6月,中國內戰爆發。這場內戰的根本原因是,參與雙方對中國統治權的爭奪。內戰一方的“國民政府”堅持“動員勘亂”,力圖消滅另一方的中國共產黨;同樣,內戰一方的中國共產黨堅持“打倒反動派,解放全中國”,力圖消滅另一方的“國民政府”。這一你死我活較量的背後,則是早在20世紀二十年代就已存在的,雙方嚴重的政治對立。實際上,這種政治對立早在二三十年代,就曾經引發了長達十年的一場中國內戰。必須看到的是,儘管內戰規模巨大、損失慘重,但參與的雙方始終堅持的,都是爭奪中國唯一的合法代表地位,即中國的統治權,而沒有任何一方試圖損害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