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朝鮮的“核成就”要傳遞怎樣的信號?

http://www.CRNTT.com   2010-05-19 10:12:47  


氫彈爆炸試驗的場面,氫彈爆炸的當量比原子彈更大,其原理為核聚變反應。
  中評社北京5月19日訊/5月12日,朝鮮《勞動新聞》突然發布消息稱,朝鮮“自主掌握”了核聚變技術,並著意強調該技術是用於“能源生產”的。這一突如其來的消息,是在朝鮮官方剛剛高調宣揚金正日“成功訪問中國”後僅僅幾天,也是“天安艦”事件餘波蕩漾之際,自然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新加坡《聯合早報》18日登載陶勇的評論文章《朝鮮的“核成就”要傳遞怎樣的信號?》,詳細內容如下: 

朝鮮核武技術落後且缺乏原料

  正如國際原子能機構和一些韓國研究人員所指出的,朝鮮雖然跨過核門檻,但“兩彈(原子彈和彈道導彈)合一”技術並不過關,核武器技術落後,性能粗糙,美國一些智庫更預言,由於國際社會的禁運和封鎖,朝鮮核原料正面臨“用一點,少一點”的窘境,因此類似2006和2009年進行核試爆的做法,也不可能經常為之。

  然而核能力從問世之日起,就從來不僅僅是單純的武器,而是一種政治和戰略的工具。朝鮮就是個具體例子,從1988年朝核危機首次公開化至今,“擁核”或棄核,“和平”或“武器”,接受核查或退出核查,加入核不擴散條約或退出條約,“善變的朝鮮”每一次“變臉”,無不在向特定對象傳遞特定信號,或吸引關注,或要挾援助,或以進為退,希望換取諸如和美國直接對話、單獨簽署和平條約等一直夢寐以求的成果。

  那麼,此次選擇在如此敏感時機,宣布“自主掌握核聚變技術”這樣的“核成就”,究竟要傳遞怎樣的信號?

  對於朝鮮而言,發展核力量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為了確保政權穩定和自身安全,但它也深知,身處核大國環抱的東亞,僅憑手中可憐的核力量,非但無法獲得“核保護傘效應”,弄不好還會因此招來所謂預防性的“外科手術打擊”,利用核力量以進為退,換取美國直接的安全承諾,才是平壤方面最核心的考量。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