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留美幼童“後遺症”

http://www.CRNTT.com   2010-06-07 08:13:07  


 
“中國人比美國人的野心更大”

  “這雙鞋是歐洲設計,在中國生產。它值100元,中國的生產者只拿20元。但值80元的設計、創意、商標,需要想象力,你們做不了。”

  “中國式教育把孩子變成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雷同的跟隨者。”瑞士人Peter說。

  這種熱情得有些泛濫的鼓勵正是美國教育的特色。但按於愛群的理解,“美國教育不對學生負責,只負責鼓勵他們的想象力和自信心。”

  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便是學生的基礎功課極差。如同Poncho所見,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連“7乘8”都不會算。回國後,於愛群趕緊花了兩千塊錢,找人給她補了一個假期的數學。

  因為數學“太優秀了”,Poncho獲得了一張學校頒發的“華盛頓小學者”的獎狀。這讓她的繼父——瑞士人Peter大不以為然,“美國人怎麼能在小學時就讓孩子們競爭呢?”他說。

  Peter年輕時是馬拉鬆選手,在瑞士蘇黎世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在美國住了近十年。用他妻子的話說,他對美國式教育“一肚子不滿”。像大部分歐洲人一樣,他認為美國人不尊重其他國家,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教養。他甚至認為,美國人每天早上唱國歌也屬於對國家主義過度的灌輸。

  Peter的一些“瑞士觀點”不久便對繼女產生了影響——她關掉了電視。

  “看電視學到的知識,遠不如你為了看電視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多。”Peter說服了妻子,盡管她是一名電視工作者。與其讓Poncho跟美國孩子一樣看動畫片和肥皂劇,不如跟著Peter出去Hiking(遠足)——這是瑞士人最喜歡的運動。

  有時候夫婦兩人出去長跑,Poncho蹬著滑板車跟在後面。

  這個由瑞士男人和中國女人組成的家庭始終不完全認可美式價值觀。美國有一條令中國人頗不習慣的法律:不允許把12歲以下的孩子獨自留在家裡。這種兒童保護措施為美國人津津樂道,而Peter和妻子一樣看不慣,“我6歲就去鎮上的商店買胡蘿蔔啦。”Peter一聳肩,“美國人誇大了這世界的危險。”

  自從Poncho回到北京,Peter和她的交流少多了。一個英文變差了,一個中文不好。他更多的時候是在觀察,而非像在美國時那樣,直言不諱地說出自己的意見:美國的孩子為什麼總在不停地吃零食,而中國的父母總鼓勵孩子們多吃飯?

  通過觀察Poncho每天繁重的功課,Peter認為,自己已經看到了中國式教育的“軟肋”:有自己的想法並不是一件好事。

  在這一點上,於愛群和丈夫取得了共識: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出了2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與美國的教育方式不無關系。美國人從小都自以為天才,都恨不得有機會能一夜成名。大多數人固然無法做到,但那少數真正的天才就會被這種極端的自信所發掘。而中國式教育則竭力禁止孩子的想象力,把他們變成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雷同的跟隨者。

  為了表明自己對中美兩國教育的態度,Peter跑到門口拿來自己的跑鞋,指著它說:“這雙鞋是歐洲設計,在中國生產。它值100元,中國的生產者只能拿到20元。你們如果只是在學習,那麼拷貝的能力會很強。但值80元的設計、創意、商標,需要想象力,你們做不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