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國家信用:中美的軟實力競爭

http://www.CRNTT.com   2010-08-05 10:55:34  


 
主權信用是一種“軟實力”

  國家信用或主權信用,是一種“軟實力”。在國際金融戰爭和大國競爭中,這種“軟實力”經常比GDP、軍隊等“硬實力”還重要。為了深入理解這一問題,我們有必要回溯一下歐洲現代國家崛起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戰爭打出來的。而支持這些戰爭的,是一套逐漸生成的國際金融機器。這一金融機器的運轉,則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當今世界的國家信用結構。

  歐洲中世紀早期的戰爭相當原始,基本可以說是貴族間打群架。國王或諸侯招呼自己的扈從,自攜武器和敵人對殺,一兩天就分出勝負。這自然不會涉及多少金融問題。到了中世紀盛期,歐洲發生“商業革命”,經濟恢復,貿易興旺,野心勃勃的王室,利用新的經濟資源展開了更廣泛的戰爭。這種戰爭,漸漸觸發了“軍事革命”。

  所謂“軍事革命”,大致包括如下因素:第一,戰爭規模的擴大,參戰者不僅是幾個貴族,而且有了雇傭軍、常備軍,平民漸成主力。第二,戰爭從一兩天發展到經年累月甚至幾十年,參戰的士兵不得不放棄生產。第三,戰爭技術越來越複雜,也越來越昂貴。這不僅包括新的築城術、火藥槍枝的運用,還有日新月異的海軍,使戰爭成了最大的燒錢機器,軍事問題立即變成了金融問題。再富的王權,也無法用傳統農業的歲入來支持如今龐大的戰爭,在危機時刻必須借錢打仗。於是,國際信貸、主權債務等等也就隨之而起。

  從16世紀到18世紀,歐洲群雄並立,幾乎沒有一年不打仗。最後到了大英帝國的崛起,才算煙塵稍定。歷史學家回顧這段大國競爭,發現最後決定勝負的,不是人口、資源,不是GDP,甚至不是軍隊的戰鬥力,而是一國的舉債能力。小小的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自16世紀中期開始,向當時的世界帝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打響了長達80年之久的獨立戰爭。尼德蘭不過150萬人口,不過是一群城市集成的散兵游勇,缺乏軍事經驗。西班牙統治著2000萬人口,幾乎壟斷了美洲的白銀,所謂“日不落帝國”,最初就是用來描述西班牙的。但是,最終尼德蘭的勝利,是把西班牙在財政上拖垮。

  尼德蘭為了打贏戰爭,大肆舉貸,利率經常在4%以下。西班牙舉貸,最絕望時要付出20%以上的利率。雖然戰爭結束時,尼德蘭的人均負債額要高於西班牙的水平,但低利率使尼德蘭能夠承受更多的債務。英國也是一樣。每次與歐陸列強交戰,英國總是能夠堅持到最後。這裡的底牌,是英國能用3%至4%的利率借到錢,其歐陸的對手則經常要為貸款支付兩位數的利率,打到半截就宣布財政破產。

  為什麼不同國家舉債會有如此不同的利率?因為各國的國家信用或主權信用等級不同。信用高的利率低。信用差的,則必須支付高昂的風險利率。在那個年月,雖然沒有穆迪這種大型的金融信用評級機構,但是,經過幾個世紀的運行,歐洲金融市場對各國的主權信用大致發展出一套標準,並深刻地影響和塑造了現代國際金融體系。當時有錢放貸的,是城市裡的商業集團。主要借錢的大戶,則是急著要支付軍費的王室或政府。商人是否肯貸款,以什麼樣的利率貸款,自然要看借貸者的償還能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