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哪裡尋找中國政治改革的動力?

http://www.CRNTT.com   2010-09-07 10:23:51  


 
  政治體制問題繼續存在,對此人們不難理解。中國和前共產主義國家的改革路徑不同。在俄羅斯等前共產主義國家,改革者把經濟、政治和社會等方面的改革一起推進,儘管造就了各方面的激進變遷,但也導致了今天人們所看到的無窮的問題。其中,中國最擔心的是蘇聯式的激進政治民主化導致的民族國家的解體。與之相反,中國把經濟、社會和政治體制改革相對區分開來,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改革重點。總體上說,早期是把重點放在經濟體制的改革,現在的重點是社會政策的改革。不過,重點放在經濟體制和社會改革並不是說不需要政治改革了。相反,如果不配之於政治改革,經濟和社會改革很難推展和深化下去。這一點從鄧小平到溫家寶是非常一致的。

溫家寶政治改革論述反應冷淡

  非常令人驚訝的是中國社會對鄧小平講話和溫家寶講話的迥然不同的反應。鄧小平的每次有關政治改革的論述一出台,全社會反應激烈,社會群體積極參與,黨內和各級政府積極配合。不管成功與否,政治改革的思想都會轉變成為相應的政策討論和實際的改革政策。但是,今非昔比。今天,中國社會對溫家寶的政治改革論述的反應極其冷淡,可以說是集體失聲,不管是主動失聲的還是被動失聲的。

  這樣的變化表明什麼?實際上,這種變化的背後就是今天中國改革所面臨的最大困境之所在。這種變化至少說明了幾個大的問題。

  第一,中央權威的消失。這是多年來最顯著的現象。中國不是沒有改革的話語,而是改革者缺失改革的具體政策和實行政策的能力。這不僅僅發生在政治改革方面,而且也發生在包括經濟和社會改革的其它很多方面。經濟改革沒有得以深化,社會改革停滯不前。鄧小平是公認的政治強人,但即使是鄧小平,其在1980年代曾經多次強調要加強中央權威。現在就沒有領導人再作此強調了。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中央較之前有了更多的權威,或者說權威已經得以強化了呢?顯然不是。在很大程度上說,由於中央改革權威的弱化,中國社會已經犯上了一種“改革疲憊症”。誰都在談改革的重要性,但結果是什麼行動都沒有。久而久之,還有誰再相信改革者的改革話語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