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乾隆為袁崇煥平反的啟示

http://www.CRNTT.com   2010-09-09 11:30:25  


雲南,騰衝國殤墓園,這里長眠著抗日遠征軍的八千英靈。
  中評社北京9月9日訊/“今年已經是抗戰勝利65周年了,當那些曾經侵華的日軍老兵,每個月都可以領到以天皇的名義發放的補貼時,許多中國抗戰老兵卻過著非常貧苦的生活。在一個社會物質財富相對充裕的國家,如果其昔日功臣得不到善終,是一件令整個國家蒙羞的事情。歷史已經證明,在國家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內部派別的分歧是那麼的渺小和微不足道。那些國軍的抗戰將士,在內戰中失去了他們所為之戰鬥的政權,但是他們從未曾失去為之流血的祖國。只要祖國沒有滅亡,他們就應該得到與之功勛相稱的榮譽和福利。”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李金強的文章“乾隆為袁崇煥平反的啟示”如是說,詳細內容如下:

  公元1630年(崇禎三年)9月22日,崇禎帝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縱敵長驅等罪名“磔崇煥於市”。當時深信袁崇煥通敵叛國的京城百姓,更是“爭食其肉,頃刻立盡。開腔出其腸胃,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嚙,血流齒頰間,猶唾地唾罵不已。”這位滿腹忠誠,威震敵膽的民族英雄,就這樣以極其悲慘的方式死去了。崇禎帝剛愎自用,聽信讒言,導致自毀長城的後果,袁崇煥枉死14年後,明朝滅亡。歷史往往兼具諷刺性和戲劇性,為袁崇煥平反的不是別人,而是他死對頭的後代:滿清乾隆皇帝。公元1784(乾隆四十九年),乾隆以“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遂下詔為袁崇煥平反。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憐的,一個有英雄卻不被尊敬的民族是可悲的。歷史又是一面最好的鏡子,王朝的興衰有種種原因,或許袁崇煥的死既不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也不是直接原因,但是一個不珍惜英雄的政權,其垮台是必然的。不知道崇禎帝自縊煤山,以身殉社稷的時候是否醒悟;但可以肯定的是,乾隆皇帝當初在為自己祖先的死對頭平反的時候,除了“憫惻”的原因之外,其中也一定有籠絡和凝聚民心的考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