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盜夢空間》不斷延展的夢境迷宮

http://www.CRNTT.com   2010-09-09 11:30:04  


一覺醒來,分不清到底是否仍在夢中;影片片末字幕升起,亦讓人產生有如在夢中之錯覺
  中評社北京9月9日訊/從主角打開夢境之門的一刻開始,悲劇就無可避免地上演了,之後他只能像在不斷延展的迷宮中穿行的老鼠,永遠找不到出口。

  電影《盜夢空間(港譯:潛行兇間)》的英文原名為“Inception”,原意是“開啟”。在電影里,它是一個盜夢術語,指把某種想法植入目標人物,使他相信這個想法是自己本來就有的。這是諾蘭導演的這部電影的一條主線。

  影片一開始就有這樣一段話:“最頑強的寄生蟲是什麼?一個想法。人腦里的一個簡單想法可以建造一座城市。一個想法可以改變這個世界,重寫所有規則。這就是為什麼我要盜取它。”以此看來,“奠基”似乎是最恰當的譯名。

  依據影片的設置,Inception至少要在第三層夢境才能實現。我們可以在目標人物的夢中看到:第一層夢境很淺,意識很多,是整個城市;第二層夢境是一個酒店內部;第三層夢境只有白茫茫大雪里的一座堡壘。這意味著,在意識越少的夢境里,植入效果越強。片中一共有6層世界,按照做夢順序依次深入:現實世界,第一層夢境,第二層夢境,第三層夢境,第四層夢境,limbo(迷失域)。

  但丁在《神曲》中,把limbo擺在地獄的最外圍,荷馬、蘇格拉底等古聖先賢都在limbo之中,永遠沒有升入天堂的希望。Limbo代表的,通常是一種混沌、未明、迷茫的狀態區間。從心理學的角度講,Limbo 通常指處於意識和無意識中間的前意識,對應的是影片中介於代表意識的城市和代表無意識的海洋中間的淺灘區域。

  在影片的前半段,諾蘭近乎瘋狂地拋出各種概念和規則,而之中的大多數,在影片後半段的故事和影像中才能得到解釋。因此,在影片的第一部分,諾蘭一直拽著觀眾以極快的速度在他構建的迷宮中穿行。為了表現夢境的超強可塑性,諾蘭使用了大膽而內斂的特效,巴黎街道的爆破場景和整個城市像紙殼一樣被折疊的場景,足以令人咋舌。

  許多熱衷猜謎和思考的觀眾對該片抱有好感,認為它是諾蘭交出的一份邏輯嚴密的論文,甚至把片名改成了《論夢境世界的構造方法及夢境移植的可行性》。其中更有高人分析道,諾蘭在片中應用了大量的數學理論,比如歐式和非歐式空間、莫比烏斯環以及黎曼流形和黎曼量度。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