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怪哉!世博台灣館標售事件

http://www.CRNTT.com   2010-09-22 11:41:33  


沒有足夠客流,台灣舘落戶那裏都可能是賠本買賣。
  中評社台北9月22日訊/台北藝術大學教授邱坤良今天在《中國時報》登出文章“怪哉!世博台灣館標售事件”。作者認為:“台灣館出現在上海早已脫離不了政治性,世博結束後,如能繼續留在上海,藉空間文化形式宣揚台灣,不是更符合馬政府自豪的國共和解,兩岸加強文化交流嗎?兩岸對話攸關台灣主體性,有所為有所不為,切忌顧豬頭不顧鴨卵(蛋),不重視設備齊全的廚房,卻斤斤計較碗筷飯匙,反而予人此地無銀之感。”文章內容如下:

  喧騰一時的世博台灣館標售案近日塵埃落定,新竹市以五.八億多新台幣買下台灣館主結構。原先來勢洶洶、志在必得的台北縣、台中市與義大企業最後都沒參加投標,苗栗縣則是虛幌一招,投出低於底標的價格。虎頭蛇尾、雷大雨小的標售過程,顯現主辦單位對台灣館空間文化概念模糊,又囿於“政策”,一味要把台灣館賣回台灣;而政治人物遇到熱門話題,不管青紅皂白,第一時間表態搶新聞的慣性動作,也在這個事件中表露無遺。

  台灣睽違世博會已久,面對二○一○年上海世博更加鄭重其事。台灣館從籌建到呈現,承載台灣官商與人民的熱情,跨海“征西”,與上海世博會時空環境結合,並藉展館空間文化形式與世界各國有所互動,有一定的政商與文化意義。依世博會的傳統與慣例,展館多屬臨時性建物,各國也把重心集中在世博特定時間、空間的展覽活動。它的建築、陳設材質多盡量符合環保要求,除非獲主辦國選在原地保存,否則展期一結束,就可“卸甲”除役。

  上海世博會於十月底落幕後,將在中國大陸館之外,另選出最美麗的五個外國館予以保存。這份名單尚未公布,台灣館是否已預知因非“國家館”的政治因素,無緣獲得保存?如不能留在世博展區,為何不能讓有意願的當地企業家、文化界人士買下,在上海重建、保存?就空間文化意義而言,台灣館最好的“下場”就是留在原址,繼續發揮教育、觀光與文化交流的功能,這也是許多參與世博的各國展館爭取原地保留的原因。台灣館若無法留在中國大陸,遷回台灣也不是壞事,畢竟,它曾經在世博現身,功成身退,具紀念性價值。但回台應非唯一的選擇,更不是最好的選擇。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