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真偽學者辨—肖傳國雇凶傷人的警世價值

http://www.CRNTT.com   2010-10-18 09:04:52  


肖傳國
  中評社北京10月18日訊/錢穆晚年曾說:“士是中國社會的中心,應該有最高的人生理想,應該能負起民族國家最大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在他們的內心修養上,應能有一副宗教精神。”他還說,今天中國的知識分子,只接受了西方的權利觀念,沒有接受他們的宗教精神,只講個人權利,不講仁愛與犧牲,學者不再是士,也沒有成為西式的“知識分子”於是,士農工商“四民中少了一民——士,社會驟然失了中心”。 肖傳國雇凶傷人案件的發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錢穆先生的遠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李文今撰文“真偽學者辨—肖傳國雇凶傷人的警世價值”,內容如下:

  真學者在研究和發現中實現人生價值,從不滿足現有知識和流行觀念,以百折不撓的精神迎戰並克服困難,探索未知世界,內心始終充盈。偽學者人生的主要目的則在於獲得更顯赫的地位、更大的權力、更多的金錢和更高的榮譽,“誇逞功業,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作人”,靈魂永遠空虛。 

一舉錘成千古恨 

  在學問上,偽學者把心思重點放在鑽營上。真學者將研究視為目的自身,具有執著的追求和獻身科學的精神,賦予學術以一種與生命同價的內在的神聖性。偽學者把研究當成沽名釣譽的手段。他們信奉成功就是一切,手段可以不計,而衡量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就是是否擁有地位、權力和榮譽。 

  1991年5月,湖南省政府首次提名推薦袁隆平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當年生物學部新增的學部委員有34人之多,而袁隆平卻榜上無名。199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再次申報推薦,袁隆平仍然沒有評上院士。這個結果在國內外產生強烈反響,有報道甚至認為:“袁隆平評不上院士比評上引起的震動更大。”但袁隆平的態度很坦然、很超脫,他平靜地說:“我沒當選為院士,說明我的水平低。再說我搞雜交水稻研究,也不是為了評院士。” 

  2005年,肖傳國經過自己和所在單位的“不懈努力”,終於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同年9月,方舟子指出,肖傳國的申報材料有假,在“肖氏反射弧”理論指導下的手術療效也值得懷疑。在與院士失之交臂後,肖傳國聲稱:“如果沒有方舟子,我應該早就是院士了。”“我要親自報仇雪恨……本教授有恩必報、有仇必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