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老北京人幽默 罵人都拐彎

http://www.CRNTT.com   2010-12-19 11:01:29  


鄧友梅,京味文學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煙壺》、《那五》等。圖為鸚鵡凱迪大大方方站在鄧友梅的頭上。
  中評社北京12月19日訊/窗外的城市,正劇烈地變動著,放在20年前,誰會相信那是北京呢?

  還有多少人記得《那五》?還有多少人記得《煙壺》?那是一整代年輕人成長的地標,是他們永遠的鄉愁。但,城市改變了,記憶在幻滅。

  我是誰?我所生活的這個城市究竟是誰?還有什麼,能安慰我們心靈的孤獨?我們在現代化中沉浮著,突然發現,自我認同已成為一場不折不扣的危機,我們再也找不到我們生命的根。

  然而,當我們所珍重的美好,已然退潮;當我們所守望的燦爛,漸行漸遠;當我們所仰望的文化,寂然無聲。我們又能說些什麼?一切,真的會有答案嗎?

  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昨日專訪了著名作家鄧友梅先生。

凱迪是一只鸚鵡,只有它,才可以大大方方地站在鄧友梅的頭上

  “沒辦法,如果我戴了帽子,它就會用嘴這樣、這樣……”鄧先生一邊笑,一邊模仿凱迪的動作,“……把帽子拽開。”

  談話的時候,凱迪肆無忌憚地用它的尖嘴,不斷觸碰著先生的臉,揮手趕開,它很配合地飛起,但像飛去來器那樣,在屋中盤旋一圈,很快又重新落到先生的頭上。

  很多年不寫小說了,連散文也寫得少了。冬天太冷,只能呆在家里,夏天時,鄧先生每天會去地壇公園轉一圈,“年紀大了,完全走下來,還真有點累。”

  80歲,鄧先生的身體仍很健康,只是飽受老花眼的困擾,如今,先生更多是在電腦上看東西,因為那上面的文字可以放大,而普通印刷品,已基本無法閱讀。

老北京罵人都拐彎

  記者:您當年是如何喜歡上了老北京文化的?

  鄧友梅:我18歲進北京,那時這個城市還是原汁原味的,雖然經過很多動蕩,但文化傳統保持得比較好。當時最深的印象是老北京人非常講文明,熟人在街上碰見了,一定要作揖寒暄,進商店買東西,門口都有店員招呼,特別客氣,不像其他城市那麼直來直去。老北京罵人都拐彎,比如說“趕快回家吧,你奶奶等著誇你呢”,剛開始不明白,這怎麼是罵人呢?後來才明白,奶奶誇,不就是說你是“好孫子”嗎?總之,老北京人含蓄、有文化、有幽默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