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應盡早制定應對亞太經貿變局新策略

http://www.CRNTT.com   2011-02-11 08:57:23  


 
  毫無疑問,在這種格局演變下,不僅中國和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美國的跨太平洋貿易也已超過跨大西洋貿易。僅2007年,美國同太平洋彼岸的商品貿易額就達到了1萬億美元,四分之一的美國貿易來自東亞地區,而美國似乎又置身於亞洲貿易同盟夥伴之外。2009年,東亞第15次峰會首次明確將以“10+3”機製作為實現東亞共同體長期目標的主要載體。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啟動,令美國倍感壓力。此外,日、韓、印、新等5國與東盟的FTA談判也基本完成。“10+3”區域內貿易已占各國外貿的58%,高於北美自貿區近3個百分點。美國卻完全置身於上述進程之外,有被邊緣化的危險。對此,美國既焦慮又擔心,所以試圖以TPP為突破口,希望通過“重返亞洲”,建立以其為主導的橫跨太平洋的亞太經濟合作體系,並由此建立美國主導的“亞太自貿區”(FTAAP),進而贏得全球的戰略優勢,完成全球布局的總體戰略。

  金融危機更讓美國認識到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性,奧巴馬政府將出口促進戰略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並提出了在五年內使出口翻番的口號。按其目標測算,美國出口將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5年後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總出口額將超過3萬億美元,同時解決200萬個就業崗位。其中貨物出口額達到2.1萬億美元,回歸世界第一的位置,而亞太地區自20世紀90年代起就成為美國最大和最具潛力的出口市場和投資區域。美國著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估計,一個沒有美國參與的亞太自貿區可能使美國公司的年出口至少損失250億美元,或者約20萬個高薪崗位。為扭轉這種狀況,美國急於通過TPP,充分發揮其技術和金融優勢,打開更多的亞太國家市場,以提升出口總量,助力美國實現由“消費驅動”向“出口驅動”的轉變。

  而美國最直接也是最隱晦的理由是“平衡中國戰略”。金融危機中中國的強大與快速崛起衝擊著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力量架構,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39萬億元,超過40多年保持全球“老二”的日本,並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第一引擎。在這種力量的升降的大背景下,美國的霸權心態因為自身實力的相對下降而變得愈發不自信,中國的迅速發展和在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事實領導作用,令美國感到十分不安。2010年1月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向美國貿易代表處提交了一份關於“支持TPP”的提議,強烈建議美國積極參與TPP談判。這背後是希望以此全面架空、取代“10+3”,“10+6”,甚至是APEC和擬議中的亞太自由貿易區,進而主導亞太經濟合作的未來,塑造以美國為中心的亞太地區新秩序,制衡中國的全面崛起。

  文章表示,從美國這些戰略意圖看,TPP無疑已成為美國重新塑造亞太經貿格局,強化經濟控制能力的新工具。如按目前的發展趨勢,它或將改變亞太地區現有經貿格局,深刻影響後危機時代的全球經貿關係和區域經濟合作,並將對區域內其他形式的多邊貿易體系構成衝擊。對此,中國必須引起充分重視,並加緊制定應對策略,爭取在繼續強化其他多邊合作機制的同時主動加入TPP。根據美國的設想,2011年很可能完成TPP所有多邊談判的最後協定,屆時有可能會帶來全新的FTA標準和規則。早日參與,就可以成為標準制定者,贏得戰略上的主動。否則,在TPP基本框架搭建完畢之後,中國將可能面對新的“跨太平洋貿易壁壘”。

  文章最後說,中國入世十年來,出口規模增長了4.9倍,進口規模增長了4.7倍,2009年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達到9.6%,成了第一出口大國。在這種總量變化的態勢下,一個超級大國與一個新興大國的競爭大幕才剛剛拉開,對此,中國必須拿出足夠的智慧來。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