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微博問政應該有更廣闊的空間

http://www.CRNTT.com   2011-03-01 11:29:33  


越來越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兩會召開前“試水”微博
  中評社北京3月1日訊/“每一個注册賬號,每一條回覆和轉發,包括每一次成敗難料的圍觀,都不僅僅是便捷的互動,它讓越來越多的人們著迷、思考甚至眺望,對於現實而言,這本身就是難得的改變。”南方網今日刊發社評“微博問政應該有更廣闊的空間”,全文如下:
 
  這不是趕時髦,這已然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當微博事實上走近每一個人,那麼它就必然要影響和改變越來越多的角落。全國“兩會”尚未召開,可在微博上關於兩會的話題已經先熱了起來,不少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將自己準備上兩會的議案、提案和建議發到微博上,先讓網友“圍觀”,聽取意見。截至26日18時,僅新浪微博就已經有122位全國人大代表、166位全國政協委員開通了賬號。

  微博問政,夾帶著的是數以億計民眾的參與熱情,除了迎合,幾乎再無其他更明智的應對可以選擇。代表委員的“微博問政”,雖然不能算是對這場“全民微博”熱潮的第一時間呼應(因為之前已有各地警方幾乎一夜間開起來的官方微博引來了網友圍觀),但也還稱得上及時,這是值得肯定的一點。可以判斷的是,借由這一嶄新的技術手段得以實現的“互粉互動”,所能夠收獲的,絕不僅僅是“議案更加完善”這麼卑微的成就感。

  當然,一些無法忽略的邏輯悖論,依舊存在,而且仍然關涉網絡與現實的落差與矛盾。那麼多代表委員甚至機構和官員,開始熱衷微博這一新興的互聯網交流工具,甚至已經開始把能夠用的正面評價都堆在它身上。而只要願意回望,現實社會所提供給人們的溝通渠道和制度設計也其實並不缺乏。通暢的互動和交流,甚至是本身已經多樣的各類渠道,其實都在“這個可以有”的範疇,而且無須網絡和微博就“可以有”。倘若只是微博一面的熱絡,其中所映照的或是現實的無奈。熱衷於新技術途徑的同時,尤其有必要反省其他路徑堵塞、交流不暢的困境。

  有論者可能不那麼看好代表委員的微博熱鬧,畢竟之前不是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新政”,比如以代表委員和政府官員名義開設的博客、郵箱,便曾經各領風騷了一陣子,然後轉瞬間就銷聲匿跡。從哪里來的信心確保這次可以不一樣?其實很難說,除了互聯網本身之外,哪一項具體網絡技術的發明還能再被賦予劃時代的意義。但點滴的技術掘進所給予人類的驚喜和機會,其實已然具備了足夠的魅力和說服力。

  更廣闊、更開放的平台,更加便捷的互動交流和更真切的參與感,都是微博所給予公眾的新體驗。那麼多人樂此不疲,一定有它的道理,此中玄機需要被了解,並且這種了解需要足夠低、足夠理智和謙虛的姿態。任何試圖運用這一新技術來改進人們交流質量的舉動,都不應該被拒絕。放在最近輿論熱議的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大背景之下,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正視民眾對於社會治理的公眾參與訴求,不管借由怎樣的平台和途徑,新或者舊,都寄托著民眾改善現狀的願望。問題在於,如何更好地運用、更理性地正視,並且在微博的幫助下實現民意表達和政治吸納。具體到代表委員的“微博熱”,需要做的只是提醒,借由互聯網而體現出的對民意的重視,應該而且必須突破“兩會前後”這一特定的時間局限,讓交流和溝通走向日常,甚至走出虛擬空間。而機構和官員們的微博衝動,也有必要明確,在一窩蜂地入駐微博之後,與網友的互動以及每有大事的信息公開,不僅是“怕落伍”的擔心和“政治正確”的時髦,還要成為一種一以貫之的堅持。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