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何須為北大痛心疾首?

http://www.CRNTT.com   2011-03-31 10:53:51  


 
  今日的北大,因“校園BBS風波”、自主招生和“會商”等政策成為焦點

  如果“北大精神”還是知識分子念叨的那個“北大精神”,它早就“沒落”了。當代的北大依然是個出新聞的地方、依然被當成“社會的鏡子”,只是此“鏡”非彼“鏡”,它不過是中國高校的縮影。2005年,紅極一時的北大校園BBS被關,自“北大未名”的轉型後,全國高校紛紛跟進建立限制外部訪問的“校內交流平台”;2010年,北大率先引進自主招生,標準引發爭議、被指淪為“掐尖大戰”;2011年,“偏激學生”、“會商制度”等名詞又再度牽動社會的敏感神經。北大牽動公眾神經的,不再是其在思想領域的作為,而是各種讓人汗顔的舉動。

  ■ 北大甚至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名校”

  北大在思想界的作為幾可忽略不計,難為“社會良心的最後堡壘”

  當中國高校爭先恐後支持所謂的市場化時,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卻“語出驚人”,指出“大學是社會良心的最後堡壘”。歷史上,北大的第一任校長嚴複、以及他以後的蔡元培和蔣夢麟,都是或多或少掌握過中國文化命脈的有志之士,更是其時文化和道德的先鋒。即使在那個被知識分子普遍視為“黃金時代”的20世紀80年代,活躍在知識界、思想界領軍人物,也大多出自北大以外的大學和機構。

  與北大畢業生在(包括政治舞台在內的)其他領域日漸豐滿的作為相比,它在推動社會進步上的影響力堪稱鳳毛麟角。2008年,司法改革的堅定支持者、國內知名法學學者賀衛方離開任教13年的北大,以“讓胡適校長的精神活在我們心中”一辭作別。據媒體報道,他當時的去向是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這所在學術話語權上明顯處於劣勢的法學院,聲稱要恢復“教授治院”下的學術自由。

  北大是一所副部級高校,卻遠非“世界一流大學”

  1998年,北大慶祝百年校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說也被提出。距離這一說法提出後的12年,退休不久的北大校長許智宏卻公開表示,中國依然沒有“世界一流大學”。

  和與它齊名的清華一樣,北大曾經是“教授治校”的典範,如今卻也只是被批評為過分行政化的高校之一。北大是眾多“一級政府”高校(中國公立高校分為副部長級、正廳級、副廳級等行政級別)中的“佼佼者”。作為副部級高校,北大的網絡主頁上一度出現過27個管理機構(2008年)。與全國其他副部級院校引進地方官員出任黨委書記的潮流相似,北大現在的校長原來也是一名主管教育的官員。

  即使不能對公共事務有益,大學至少不該將人“利誘成犬儒”

  北大享受著“中國第一、第二代自由知識分子基地”的盛名,但正如中國其他知名學府一樣,它既沒能避開行政化,也未能對功利化免疫。哈佛大學可能是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但這絕不僅僅因它的教授和學生在華爾街、矽穀和國會山取得的成就。

  在2008年畢業典禮上,哈佛校長Drew Faust驕傲地分享了一組數字:儘管幾乎一半學生(58%男生、43%女生)依然選擇投身金融、理財行業(哈佛的傳統強項),仍有很多畢業生選擇投身別的職業——37人參加了“Teach for America”(類似希望工程的公益項目)、1名跳探戈舞的畢業生將到阿根廷從事“舞蹈療法”、1名學生將到肯尼亞為農業發展出一分力、1名獲得了數學學位的學生將改行去研究詩歌、1名學生將投身對抗乳癌的研究。現代意義的高等教育不為求職,“而是為了生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