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台灣人講述真實的台灣(下)

http://www.CRNTT.com   2011-04-25 11:09:30  


證嚴法師(中)及她的慈濟基金會被認為是“台灣的良心”
汶川地震後第三天,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首批救援物資已經運送到桃園機場,46噸的救濟物資將直飛成都雙流機場
  中評社北京4月23日訊/很快,台灣個人自由行就要來了。對於台灣,很多人都有話要說。沒去過的人,愛說那里的青山綠水、鹿港小鎮。去過的人,更愛說街頭的民主細節、孔孟遺風可是。這樣的台灣,恐怕是想象多於現實,描繪大於探究吧。連台灣人都會疑問,這是我們的那個台灣麼?那麼,什麼是真實的台灣?台灣人眼中的台灣,和我們的有什麼不同?請讓台灣人來告訴你。

證嚴法師和她的慈濟世界

   文_戴艾

  3月11日下午兩點四十六分,住在日本宮城縣石卷市一位八十三歲的老太太,為了躲避9.0強震過後引發的大海嘯,正使勁地踩著自行車往高處奔逃。此時,在台灣忙著為慈濟基金會成立四十五周年慶的慈濟基金會志工們聞知地震的消息後,紛紛放下手邊的工作,迅速聯系慈濟日本東京分會的慈濟人。

  在地震發生沒多久,在日本的慈濟志工們已經把食材運往重災區的茨城縣大洗町,他們為災民們准備的八百份素食,包括咖哩飯和味噌湯。

  慈濟的高效工作以及快速的反應能力,在台灣社會傳為佳話。在歷次救援工作中,慈濟人的藍衫身影,總是忙碌地穿梭在災難現場,他們為無家可歸的災民們提供援助,發放毛毯和禦寒衣物。

  尤其是在1999年的台灣“九二一地震”中,慈濟人在地震發生不到一小時後就出現在了災區,他們協助發放物資、安置災民,比政府救災人員和軍方的速度還要快。

  “來不及了”、“做,就對了”,這兩句是急性子的證嚴法師呐喊了45年的精神口號。

  從未踏出台灣一步的證嚴法師,從三十個竹筒開始,率領著四百萬名慈濟人,打造了橫跨慈濟醫院、慈濟小學到大學、慈濟廣播、靜思人文、慈濟月刊、出版社、大愛電台、大愛電視台、骨髓捐贈數據庫等志業體系,花蓮慈濟醫院旁邊的靜思堂,有一個高十三層的講經堂,還有慈濟從無到有的史料館,這裡不僅是慈善的世界,也是全球慈濟人爭相前來朝聖的“心靈故鄉”。

  證嚴法師以及她的慈濟基金會,近年來成為台灣民間社會一個光彩奪目的焦點,他們積極行善,教富濟貧,被譽為“台灣的良心”。

  “一攤血”開啓慈濟世界

  “每次談到《無量義經》,我就滿心歡喜!尤其義經中有一段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十六個字,每天都在我腦海中浮現!”證嚴法師強調,慈濟精神,就是由此而生。

  而對於熟悉證嚴法師的人,都聽說過“一攤血”的故事,那是追溯慈濟世界以及證嚴法師的慈善之路最早的綫索之一。

  出生於1937年的證嚴法師,俗名景雲,自幼過繼給叔父為長女,隨家人住在台中豐原,出家前自號靜思。1960年,證嚴法師正值壯年的父親因腦溢血驟逝,讓她傷慟欲絕,開始思索生、老、病、死的人生。

  在父親生病期間,證嚴法師前往一家私人醫院探視信徒的父親,突然望見地上有一攤血跡,詢問後才得知,這是一位原住民婦女流產了,急需開刀,卻因為付不起台幣八千元的保證金而被婉拒在外,只能由失望的族人帶回部落,證嚴法師聞言後十分不忍。

  “一攤血事件”過後,證嚴法師於1962年因為沒有剃度師父而自行落發,隔年,因緣際會地皈依了台灣比丘界的第一位博士“印順長老”門下,法名“證嚴”、法號“慧璋”,就此踏上修行之路。證嚴法師出家的過程並不順利,後來只能暫居花蓮“普明寺”旁的小木屋,直到她拜托母親出資,在多地震、多台風的台灣後山—花蓮買下一塊地,興建“靜思精舍”,才有了穩定的修行之所。

  而後,她在普明寺研修佛法,巧遇三位花蓮海星中學任教的天主教修女,在彼此討論佛教與天主教的教義時,其中一位修女提及:“佛教信徒這麼多、力量這麼大,如果做社會服務的工作,影響會更大。”證嚴法師聽了之後,心頭一沉,決定匯集社會的愛心,將來要在醫療資源極度匱乏的台灣後山,蓋一家“不收保證金的醫院”,濟世救人。

  就這樣,一攤血和三位修女,促使證嚴法師下定決心在1966年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後更名為“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 。她砍下竹子制成三十個竹筒,交給跟隨她的三十位大多半不識字、上了年紀的“歐巴桑”(老太太),大家每天從菜錢裡省下五毛錢投進竹筒裡,幫助弱勢者,這一股從菜市場開始的柔性能量,開啓了慈濟的“竹筒歲月”,第一位援助的對象,就是從福建漳州來台的獨居長輩、八十六歲林曾老太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