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辛亥後人:從貴胄走向平民與政治漸行漸遠

http://www.CRNTT.com   2011-06-14 15:20:22  


南都周刊新一期封面:辛亥後人
1911年10月11日,湖北軍政府成立後,革命軍乘勝追擊,渡江至漢口,同日漢陽光複,第二天,革命軍亦成功占領漢口,至此武漢三鎮全部光複。
  中評社北京6月13日訊/辛亥革命百年紀念之際,廣州《南都周刊》刊載專題文章“辛亥後人:從貴胄走向平民與政治漸行漸遠”,內容包括“民國第一家庭:從貴胄走向平民”、“黃興後人:與政治漸行漸遠”、“盛宣懷後人:薪火留在東洋”、“袁世凱後人:大總統之孫”、“林覺民後人《與妻書》絕唱之後”、“1915-1920庶民的北京”,本刊特分為两部分轉載。

  辛亥的締造者

  人可以創造歷史,也被歷史所塑造。辛亥革命又是誰締造出來的?可以說,它是革命黨人、南方新軍、立憲黨人與清皇室幾方勢力相互博弈並達成妥協的結果。他們共同開創了辛亥傳奇,同時也就改寫了百年歷史的發展路徑以及歷史中人的人生命運。

  文_ 馬勇(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革命黨人

  歷史不管怎樣具有必然性,推動歷史進步的還是人。這個“人”既有英雄豪傑、帝王將相、王公大臣,也有不知姓甚名誰的平頭百姓。

  辛亥革命實際上還是一個比較職業化的革命,主要參加者其實都可以算作職業政治家。

  在這些職業政治家中,首推無疑是近代中國民主民族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甲午戰後,確實是孫中山最先發現中國問題的症結,認為中國步趨西方,甚至像日本那樣轉身向西全盤西化,是一個正確方向,但是中國走上現代化的主要障礙是清廷的阻撓。所以,中國的未來首要在於“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緊接著,或者說需要同時進行的就是“創建民國,創建合眾政府”。

  近代中國究竟有多少追隨孫中山的革命黨人,我們直至今天的研究都很難說清楚。不過,我們不僅知道革命黨的領袖人物黃興、章炳麟、宋教仁、蔡元培、陶成章、徐錫麟、秋瑾、鄒容等,還有那十幾年間流血奮鬥犧牲的先烈,像黃花崗烈士等,他們都是值得後人永遠敬仰和懷念的。

  創建民國走向共和,是革命黨人的政治理想和追求,當武昌起義發生後,當民主共和成為中國一個重要選項時,革命黨人堅守原則不讓步,甚至表示出不惜一戰為理想。但是革命黨人也並非一味好戰嗜殺,而是適可而止,知道退讓知道妥協。革命黨人的目標就是要像法國大革命一樣推翻帝制,實行民權,一旦清廷答應了這個條件,革命黨人以大局為重,以人民福祉為最重要的考量,南北言和,息兵止戰,五族共和,優待皇室,原本劇烈衝突的滿漢矛盾渙然冰釋,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一種機會和可能。由此,我們不能不由衷敬佩他們天下為公的博大胸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