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征婚啟事》出書背後

http://www.CRNTT.com   2011-06-20 14:27:48  


陳玉慧征婚一百零七位男士,一個成功的也沒有。
  中評社北京6月20日訊/二十年前,台灣作家陳玉慧以“吳小姐”的名義在台灣《聯合報》等三家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征婚啟事”,邂逅了一百零七名男士和一名女士,她將其中見面的四十二位男性記錄下來,成就《征婚啟事》一書。

  二十年來,這本書先後多次被改編成舞台劇和電影。舞台劇於1993年由台灣屏風表演班推出,創下觀眾人數最多的記錄,至今仍在上演;台灣導演陳國富改編的電影《征婚啟事》,劉若英主演,獲1999年第四十四屆亞太影展最佳改編劇本;大陸導演馮小剛則將其拍攝成賀歲電影《非誠勿擾》。

  儘管早已名聲赫赫,《征婚啟事》一書卻在今年五月才真正由上海九久讀書人引進,在國內首次授權出版。六月,作家陳玉慧在上海舉行新書發布會。關於“征婚”,二十年後的陳玉慧依然“悲觀”。

那些寂寞的征婚者啊

  “生無悔,死無懼,不需經濟基礎,對離異無挫折感,願先友後婚,非介紹所,無誠勿試。7××-06×9。”回憶起當年的這則“征婚啟事”,陳玉慧笑說:“我那時候說的也不清不楚。看上去好像沒任何要求,其實沒要求才是最高要求!”

  “無形劇場(Invisible Theatre )是我在巴黎學戲劇的年代相當著迷的一種戲劇呈現,表演戲劇的人不一定站在台上,參與戲劇的人也不一定坐在台下,戲劇文本也不一定非得有劇本台詞不可。於是我在報紙啟事欄刊登廣告,開始一場報道式的無形劇場—演員是我與一百多位應征者,劇場就是整個台北。我忠實地記錄下來征婚的故事,也忠實地記錄著自己。”陳玉慧這樣談當初的寫作創意。

  事實上,“征婚”的行為一方面是從巴黎學習戲劇歸來的陳玉慧的突發奇想,另一方面也是當時年近三十歲的未婚女子內心真實的渴望。“我那時候的確很想結婚,想結束一個人的生活。”這本寫於二十年前的小說,恰恰道出當下大陸社會正在發生的情感現狀。“征婚”成為平台,人們通過互聯網、電視節目進行溝通,喧鬧背後卻埋藏著現代社會個體內心的孤單感受以及對愛情的渴望。某種程度上說,二十年後與讀者見面的《征婚啟事》是一則仍在繼續的故事。

  “我想,我以後不會征婚了。可能也不會結婚。”當年的陳玉慧在書的結尾,寫下了這樣的結論。那些曾與她見面的寂寞的征婚者,一個個消失在茫茫人海。“我跟他們沒有了任何聯繫,只有其中一位,二十年前《征婚啟事》第一次在台灣發行,他在新聞發布會現場給我送來一束花,放下便走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