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稅負痛感揭示中國財政改革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11-09-08 08:23:48  


  中評社北京9月7日訊/稅負概念,眼下存在諸多混淆之處,這妨礙了國人對於稅收和稅制的深入認識。

  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濤文章稱,不同國家之間宏觀稅負的比較,本來不該有太多爭議。但由於中國與多數市場經濟國家不同,有不少“以費代稅”和其他政府收入形式存在,因此真實的、廣義的宏觀稅負,要遠高於狹義統計口徑的宏觀稅負。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在討論宏觀稅負時經常發生理解的偏差。

  如果就狹義宏觀稅負的國際橫向比較來看,按照年度稅收收入/GDP的口徑,目前中國在20%左右,在全球來看並不高。但政府的全口徑收入,還應包括如政府性基金收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和社會保險基金收入,還有未納入預算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等。這些都加起來,廣義宏觀稅負就相對比較高了。據2010年的數據計算,全口徑廣義稅負略高於30%。由於數據統計難以準確反映各級政府全部財政性收入,也有人估計這一比重已達40%左右,這在國際上應算是較高的宏觀稅負水平了。

  談論宏觀稅負,最大的問題不在於稅負本身的高低,而在於幾方面因素:一是能否真正規範預算之外的各類收費,尤其是亂收費;二是在財政支出安排中能否更直接用之於民,如宏觀稅負較高的國家,往往也是高福利國家,包括教育、醫療、社保和就業在內的福利性支出占總支出比重大多在50%以上,因此納稅人的怨言相對較少,中國目前這幾項支出加起來大約只有30%左右;三是有沒有真正減少不合理的支出與財政資金浪費,這里不僅是消費性支出,而且也有投資性支出的效率問題。

  文章表示,宏觀稅負和微觀稅負是不同角度的概念,納稅人更多直接感受的是微觀稅負。如果一個納稅人在狹義的宏觀稅負不高的情況下,卻感受到較大痛苦和不滿,無非有幾方面原因。或者是過去稅收征管的彈性較大,有時可以人為地調節稅收進度、實際執行稅率等,正是近年來征管力度有所加強,使更多人感受到痛苦;或者是納稅人被徵收了非稅收入,這些政府性收入相對不透明,但又切實地從納稅人手里被政府部門收走,因此也容易產生不滿;或者是財政支出的後評價機制不完善,缺乏財政收入與支出在微觀層面上的有效關聯,納稅人沒有感受到太多稅收收入被最終用到個人身上;或者存在部分主體的偷稅漏稅,徵稅出現了“鞭打快牛”的現象,從而即使宏觀稅負不變,也可能使納稅人的平均稅負上升。

  另外,還有可能是預算不夠透明,或者政府財務報告不完善,即使有些福利性支出已有所提高,多數人還是未能看明白財政收入的來源和流向;中國以流轉稅為主的體系中存在更多稅負轉嫁,而由於市場競爭機制在很多領域還不完善,因此稅負往往會被轉嫁給市場弱勢群體,這又增強了這部分人群的稅負痛感;不得不承認,中國部分稅種的負擔遠高於國際平均水平,如購車承擔的稅費。如果讓更多納稅人參與到政府預算過程中,直接影響和決定稅收徵收和財政資金使用的過程,則納稅人的痛苦感將會大大減少。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