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國人何為緊盯人民幣升值?

http://www.CRNTT.com   2011-10-13 08:12:23  


  中評社北京10月13日訊/中國啟動匯改以來,多數對人民幣升值持反對意見的學者都試圖在“廣場協議”與日本“失去的十年”間建立某種聯繫,希望能引為前車之鑒。目前比較流行的看法是,當時美國希望通過“廣場協議”,使美元對德國馬克、日元等貨幣貶值,進而改善美國的貿易狀況,減少貿易赤字。為此,美國對日本施壓可以說是不遺餘力,甚至不惜以日美安保等外交措施相威脅,結果是美國如願加速了日元升值。但是,美國希望通過貨幣貶值改善貿易狀況的願望卻落了空。無論德國還是日本,仍保持著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更讓美國沒有料到的是,中國逐漸成了全球失衡中的一極,對美國有著巨額貿易順差。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經政所副研究員李眾敏文章對此進行探討。 

  文章稱,首先,廣場協議打敗了日本。一直以來,理論界都認為廣場協議沒有給日本帶來傷害,因為廣場協議之後日本的貿易順差並沒有減少,但這並不是事實。廣場協議雖然沒有對日本經濟帶來外傷,卻造成了嚴重的內傷。廣場協議改變了日美兩國的勞動力成本,也改變了兩國的產業競爭力。在廣場協議之前,雖然日元升值了30%以上,但勞動力成本仍比美國低。1980年,日本的周工資水平是224.0美元,而美國則為261.5美元。廣場協議之後,日本的勞動力成本在1986年首次超過美國,當年日本的周工資水平為362.6美元,而美國則為358.5美元。從此以後,日本的勞動力成本一直高於美國,並不斷拉大與美國的距離,到2000年,日本的勞動力成本比美國高出37.7%。日本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正是在廣場協議之後迅速發展起來的。 

  其次,廣場協議並沒有讓美國受益。美國曾預期在廣場協議之後改善自身的貿易狀況,但並未如願。如果僅考慮日美兩國,那麼日本產業競爭力下降以及企業向外轉移,都會直接提高美國的相對競爭力,並改善甚至扭轉美國的貿易赤字。但就在廣場協議前後,全球市場出現了新加入的國家。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向全球市場投入了幾乎是無限供給的廉價勞動力,打破了美國的預期。從日本、德國轉移出來的產能,很多都轉移到了中國,美國企業也將部分產能轉移到中國。發達國家的技術和中國的勞動力結合在一起,美國的相對競爭力非但沒有提高,反而被削弱。到頭來,“廣場協議”打敗了日本,但沒有給美國帶來好處。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