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讓教育回到“立人”之目標

http://www.CRNTT.com   2011-11-17 14:59:03  


  中評社北京11月17日訊/“立人鄉村圖書館之意義就在於,重新標出教育之根本功能,或者說是重申了教育的古典目標:立人。”東方網今天登載學者秋風的文章“讓教育回到‘立人’之目標”: 

  早在立人鄉村圖書館成立之前,我就認識李英強先生。對他所開創的這個事業,我也竭盡綿薄予以支持:這是我每年捐款支持的唯一公益項目。我當然不能把這篇文章寫成表揚稿,而願意與讀者諸君討論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也即圖書館項目中的那個大寫的詞:“立人”。

  在中國社會即將進入平民社會之際,孔子大規模開辦庶民教育,而完全圍繞“立人”目標展開。孔子施教之目的,是在即將到來的平民社會中養成“君子”。關於君子,孔子曾從各個方面進行討論,比較全面的定義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君子必以行道為己任,為此養成德行,依乎內在之仁心,而又掌握適應公私生活之技藝。由此,“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接續孔子之事業,傳統中國的教育體系應當是前現代的人類文明史上最為健全的。這一教育體系通過人文化成,養成君子,這些君子又通過種種渠道教化農、工、商各色庶民,化成風俗。君子是平民社會的組織核心,平民則多少明乎是非,“有恥且格”,整個社會因此而形成良性秩序。

  此不獨傳統中國特有,西方社會的教育也以立人為本。因為,秩序乃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公共品,教育必須服務於社會形成和維持秩序,為此,也就必須致力於養成有助於維護社會秩序之人。歐美各國中、小學有大量經典、歷史、人文教育內容,大學有“通識教育”課程。而越是精英教育,越是強調教育之立人功能,旨在以人文化成學生為“紳士”,而拒絕單純的技能傳授。也就是說,即使在二十世紀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歐美各國教育依然以立人為本,而以技術教育為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