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預算民主與中國法治民主建設的邏輯起點

http://www.CRNTT.com   2012-01-16 11:09:45  


複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韋森
  中評社北京1月16日訊/南方網昨天登載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韋森的文章“預算民主與中國法治民主建設的邏輯起點”,文章認為,財政體制改革應該是當下和未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從建立真正能約束政府徵稅權和從促使政府財政預算支出透明著手,修改《預算法》,同時修改《憲法》中關於稅收的條款,把稅收(憲)法定的原則寫入憲法,明確納稅人的權利,從而做實人大,使政府的財政收入和支出均受民選代表的實際審議、約束和批准,應該是未來中國法治民主政制建設的一條較為顯見的邏輯鏈條。詳論如下 :

  中國經濟社會面臨大轉型 

  近幾年來,“社會轉型”已經變成了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理論界談論較多的話題。首先,從經濟層面來看,中國過去30多年———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後所逐漸形成的經濟增長方式需要轉變,即由一個高儲蓄、高投資、高外貿出口、高能源消耗、高政府稅負、高國企投資的“國強”增長路徑轉向一條居民收入和居民家庭消費較快增長和主要依靠內需的“民富”增長軌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政府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國策;其次,從社會層面上來看,在過去30多年改革開放的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在中國內部一些社會問題在不斷出現和積累,一些社會不安定因素在增加,建立現代法治民主政治體制已經越來越成為中國執政黨和社會各界一個繞不過去的歷史任務。就此而論,當今中國,已經到了須得做進一步“社會選擇”的“大轉型”的前夜。 

  在目前中國經濟社會的大轉型面前,無論從中國的理論經濟學的現狀來看,還是政治學、法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整體來看,我們的理論準備顯然還很不夠。這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方式已經在中國經濟社會內部生成了,但是,一個現代良序市場經濟需要什麼樣的政治架構和法律體系,這一點對大多數人來說還不是很清楚,至少還沒有形成社會共識。換句話說,一個現代良序市場經濟運行到底需要哪些基本制度要件,仍需要進行探討。這一格局,一方面要求我們對一些長期沿襲下來的一些理論信念———尤其是對在過去中國計劃經濟時代所長期沿襲下來的意識形態中的一些觀念———進行再反思;另一方面也需要中國理論界對世界現代化過程的進行歷史研究和理論比較,以期在目前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的這個節骨眼上,能認真梳理一下我們的思想和認識,為未來的中國經濟社會的轉型做些基本的理論準備。最近幾年,在中國知識分子和學術界越來越多的人談論“新啟蒙”問題,實際上也正是欲從理論上為未來中國建立良序的現代市場經濟秩序做些理論探討和準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