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易中天:傳統文化不是道德缺失的解藥

http://www.CRNTT.com   2012-01-28 09:53:44  


 
  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經過怎樣的磨合後,才能被“普世”地接受?

  答:這個問題,我在《我們從儒家那裡繼承什麼,又該怎樣繼承》(2011年1月20日《南方周末》)一文中,已經有過回答,那就是“以共同價值為標準,抽象繼承為方法,現代闡釋為途徑”。所謂“共同價值”,就是全人類共同普遍追求的東西,比如自由、平等、愛。眾所周知,儒家講“仁愛”,墨家講“兼愛”,佛教講“慈愛”,基督教講“博愛”,伊斯蘭教講“拉赫曼”(至仁)和“拉希姆”(至慈),都主張“愛”。可見“愛”是共同價值。以這樣一些共同價值為標準,找到傳統文化當中的相關內容,再加以現代闡釋,就可以“古為今用”。那篇文章講得很清楚,不重複。

  問:在“小悅悅事件”之後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文化強國”的構想,那麼文化強國後的中國是怎麼樣的?

  答:不知道,請你去問提出構想的人。

  問:一個國家擁有怎樣的文化才能被稱為“強國”?

  答:這個問題,我在《文化大國: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2010年2月18日《南方周末》)一文中,也有過回答。我認為,文化大國,一定是有影響力的。而且這影響力,還一定是超國界的。比方說,有一段時間,亞洲一些國家,都寫漢字;歐洲一些國家,則以說法語為榮。這個時候的中國和法國,豈能不是文化大國?如果還能像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那樣,立人文之本,開風氣之先,就能對人類文化做出卓越貢獻。有這樣的貢獻,世界就會承認你是“文化大國”。

  問:要想永遠避免“小悅悅”式的悲劇,公民在其中應該起到怎樣的作用?

  答:沒有什麼悲劇,是可以“永遠避免”的。公民能做的事情,是恪守道德準則。人人講道德,社會就道德。可惜,什麼是真正應該恪守的,我們還不大弄得清楚。某些被嚷嚷得很凶的,其實沒准是“偽善”。我個人的標準,是看人性。符合人性的,就堅持,比如“惻隱之心”、“忠恕之道”。不符合人性的,比如“守寡”、“守節”、“從一而終”之類,就免了吧!總之,以人為本,如此而已。

  問:身為中國的公民,面對中國的傳統道德和文化,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

  答:抱歉,沒有。任何一個中國公民,都可以喜歡傳統道德和文化,也可以不喜歡,還可以反對。喜歡的就去弘揚,反對的就去批判,不喜歡的可以不予理睬。所有這些,都是公民的神聖權利,誰都不能剝奪。而且,因為是權利,不是義務,所以也沒有責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