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阿拉伯國家劇變的共性與差異

http://www.CRNTT.com   2012-03-22 09:36:29  


 
  一種是以民眾和平示威為主的政治與社會動蕩。在突尼斯和埃及,雖然抗議浪潮引發了一定程度的動蕩,但由於“市民社會和中產階層相對成熟,其較強的民族凝聚力能夠保障其國家不致在政治變革中走向內戰或分裂”。

  第二種是民眾抗議向部落衝突演變,直至發生內戰並引發國際干預的局部戰爭。在利比亞,盤根錯節的部族矛盾和教派矛盾導致國家認同與民族凝聚力異常脆弱,並極易在政治變革中滑向部族和教派衝突,甚至走向內戰。當前叙利亞的形勢也具有這種特點。

  第三種是民眾抗議與教派衝突相交織,並滲透著外部勢力的複雜較量。巴林民眾抗議的主體力量是占人口多數的什葉派,其目標是推翻遜尼派政權,但其背後則是沙特與伊朗的意識形態與地緣政治較量。而美國基於自身利益考慮所採取的雙重標準也默認了沙特主導的海灣合作委員會對巴林的干預。

  最後,外部力量的干預方式和干預程度不同。西方的外部干預是影響阿拉伯國家政治危機走向的重要外部因素,但由於美歐在地緣戰略和國家利益上的不同考慮,它們對阿拉伯國家政治進程的干預採取了典型的實用主義策略,即針對不同國家採取不同標準。其基本方式主要有三:

  軍事干預。突出表現在法英美通過主導聯合國通過1973號決議,對利比亞卡扎菲政權實施軍事打擊。在2011年10月4日和2012年2月4日安理會圍繞叙利亞問題決議案表決受挫後,美歐是否繞開聯合國對叙利亞進行軍事干涉,已成為中東局勢的焦點所在。

  外交施壓。對埃及等和平變革的國家,美歐一方面對民眾抗議予以輿論支持,一方面根據形勢變化對穆巴拉克政權施加外交壓力;對於利比亞,西方國家則採取了力度更強的外交攻勢,突出表現為對反對派的政治過渡委員會予以外交承認,為其反政府活動創造外交空間;對於叙利亞,在推動安理會叙利亞問題決議案受挫後,西方主要利用阿盟、土耳其和叙利亞反對派進行施壓,以實現最終顛覆巴沙爾政權的目標。

  外交庇護。突出表現在美國對巴林、沙特等海灣國家的政策。西方雖然在外交輿論上要求阿方順應政治變革潮流,加大改革力度,但在實際上默許乃至縱容了海灣國家對抗議浪潮的嚴厲打擊,其原因主要出於遏制伊朗、能源安全、反恐合作、軍事基地安全等現實利益的考慮。

  劉中民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