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財政養醫,養出吃大鍋飯的懶醫

http://www.CRNTT.com   2012-03-30 11:50:49  


讓醫生自主獲取醫療活動的“收支結餘”,比靠財政包幹更能激發活力
  中評社北京3月30日訊/“讓醫生自主獲取醫療活動的‘收支結餘’,比政府靠財政包幹更能激發活力”。網易新聞另一面今日登出評論文章“財政養醫等於吃大鍋飯”,詳文如後:

  導語:由哈醫大血案引發的醫療改革全民大討論正在持續,當“以藥養醫”引發看病難、看病貴成為共識後,“財政養醫”一度被認為是解毒良方。但問題在於,醫生的勞動本該有合理的激勵機制,不是天生需要供養,政府的大包大攬不僅事倍功半,還會將改革導向歧路。

  一、政府投入本應鼓勵醫生多勞多得

  財政養醫是否合理關鍵要看支出的性價比,“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符合民眾期待

  在關於財政養醫話題的討論中,政策方向不外乎希望政府能夠加大投入,改善醫院、醫生待遇,從而根本切斷各種醫療回扣減輕患者負擔,避免非法商人和醫務人員從中非法牟利。目前公立醫療機構的基建、設備和人員經費由財政負責,醫院的收入和開支各自獨立,全部納入政府預算管理,醫生按月領取工資(收支兩條線)制度也正好反映了財政供養公立醫療體系的現狀。

  那麼要討論財政養醫,無非就是檢討政府花的錢到底有沒有起到作用,花的是否值得?在理論上就是討論這種激勵機制的效率如何。一般而言存在強激勵機制和弱激勵機制兩類。強激烈機制下一個人(醫生)獲得的勞動報酬和其工作努力程度高度正相關,即所謂的“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弱激勵機制下勞動報酬和勞動付出的相關性不大,只要行為人達到既定工作要求就有固定薪酬,多勞並不多得,少老也不會少得。

  二、公有體制下只有平均主義大鍋飯

  “多勞多得”要由政府制定評價標準並監督實施,但吃力不討好的事政府並不樂意做

  如果做選擇,所有人都希望我們的醫療體制屬於強激勵制度,但這樣的制度安排其實非常困難。要做到“多勞多得”,首先要能夠準確測度勞動付出的質和量,並且對於勞動績效的評價標準勞資雙方能夠達成共識。其次監督考核這類工作,費心費力得罪人,如果沒有足夠的激勵,即考核者如果不能從認真考核中得到足以彌補監督付出的收益,考核者是不會認真考核監督的。公有體制下,認真監督考核的成本是由監督者(政府)支付,收益則由廣大的服務對象比如患者享受,最可能出現的就是監督者假監督,被監督者假執行,績效考核制度形同虛設,從而幹多幹少一個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