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經濟改革與中國清廉政府建設

http://www.CRNTT.com   2012-04-10 09:38:34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4月10日訊/“一般地說,在討論清廉政府的時候,人們大多都會關注政治改革,而忽視了經濟改革。但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經濟改革甚至比政治改革更為重要。”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的文章“經濟改革與中國清廉政府建設”,詳論如下:

  一般地說,在討論清廉政府的時候,人們大多都會關注政治改革,而忽視了經濟改革。但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經濟改革甚至比政治改革更為重要。在任何國家,經濟是一個政權運營的血液,控制了經濟就是控制了政府。因此,經濟制度決定了政治體制。這也是符合馬克思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造的道理。

  經濟改革如何可以使得政府變得清廉呢?可以從如下的具體制度細節來理解。最重要的是實現政治和經濟的分離,在經濟和政治之間建立邊界。無論是在什麼制度下,政府和經濟的分離是清廉政府的一個重要制度條件。如果沒有這個邊界,政府可以隨意動用經濟資源,腐敗就會變得不可避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西方社會在民主化之前就確立了“私有產權”制度。私有產權制度可以說是商業階層(或者資產階級)和君主貴族之間(也就是統治者)的一種契約。沒有私有產權的保護,君主貴族就可以任意動用資產者的資產。這就是腐敗。當然人們不應當對“私有產權”作過於機械或者意識形態的理解。“私有產權”和民主政治一樣,在一些地方是清廉政府的前提,但在另一些地方,即使存在著“私有產權”也沒有出現清廉政府。這裡,經濟和政治的邊界才是關鍵。也就是說,私有產權只是確立經濟和政治邊界的其中一種方法,也存在著其他方法。

  其次是預算制度的確立。經濟和政治有邊界,表明政府的運作必須“取之於民”。政府本身不是生產者,其運作所需要的經濟資源只能來自社會。社會如何保證政府不會濫用其從社會吸取的資源呢?那就是預算制度。經驗地看,所有清廉的國家都具有透明的預算制度。預算制度可以說是一種“數量化”的管理。

  無論是經濟和政治之間的邊界還是預算制度,這兩方面最重要的制度在中國仍然處於非常初步的階段。經濟和政治之間還沒有任何邊界。計劃經濟時代,政治和經濟合為一體。改革開放以來,其中一個改革目標就是“政企分開”。儘管政治和經濟分離的範疇遠比政企分開廣,但政企分開的確是朝著這個方向走的第一步。這方面也已經做了一些。例如民營化,憲法保護私有財產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