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日美同盟“強化”與中美日三邊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2-05-11 07:51:28  


野田佳彥與奧巴馬
  中評社北京5月11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日前登載學者張雲的文章《日美同盟“強化”與中美日三邊關係》,作者認為,首先中國要認識到日美同盟加強對中國而言並非完全是負面的。相反可以減少中國的戰略計算,因此,中國需理性看待;因為有日美同盟,朝鮮發展核武器帶來的刺激,也沒有讓日本的鷹派們發展核武器的主張得以實現;因為有日美同盟,日本的國防開支可以控制在GDP的1%;因為有日美同盟,日本國內對於安全威脅的討論不會失控。詳論如下:

  日本首相野田佳彥於4月29日至5月2日訪美,這是日本民主黨執政以後日本首相首次對美國的正式訪問,雙方發表的《聯合聲明》也是繼2006年小泉-布什發表《新世紀日美同盟》以來的首次最高級別共同文件。日本國內的主流輿論將此次訪問看成是日美同盟強化的表現,而把中國因素作為同盟加強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討論日美同盟如何得到“強化”及其對中、美、日三邊關係的影響。

日本民主黨執政後的日美同盟關係

  2009年,日本民主黨擊敗自民黨首次執政,完全結束了日本政治的自民黨獨大的“55年體制”,在對美關係上民主黨第一任首相鳩山由紀夫提出了“對等的日美關係”,在普天間基地問題上鳩山上任後不久提出要重新談判,承諾將基地遷出沖繩。2010年4月,美國公開反對重新談判,鳩山開始承認自己的認識是錯誤,隨後閃電式地辭職。繼任的菅直人首相不再提及“對等日美關係”,隨後2010年中日漁船事件發生,2010年底日本發表了新的《防衛計劃大綱》,正式放棄了戰後日本“基盤防衛力”的構想,提出“動態防衛力”的概念,並將防衛重點從北部向西南,從本土向周邊島嶼轉移,防衛對象明確定位北朝鮮和中國,顯示出積極配合美國的姿態,2011年3月的東日本大震災美軍的救援行動為雙邊提升提供了機會。

  第三任民主黨首相野田佳彥(出生於自衛隊軍官的家庭)去年9月執政後不久通過內閣決定對於武器出口放寬限制,並在今年4月同到訪的英國首相達成了首次防衛設備合作的協定,日本同美國以外的國家達成類似協定尚屬首次。去年夏威夷亞太經濟體峰會(APEC)前,野田還力排眾議決定參加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談判。野田佳彥日前訪美的《聯合聲明》中則將日美同盟定位為“亞太地區和平安全保障和安定的基礎”,並承諾“兩國旨在安全保障和防衛合作上進一步強化,日本構建動態防衛力,,美國則推進對亞太重視的戰略。從民主黨的三任首相的對美外交和安全政策來看,日美關係似乎經歷了從最初的冷淡走向回暖的過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