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推動增長模式轉換非得調整改革路徑不可

http://www.CRNTT.com   2012-07-12 08:45:48  


今天改革重點是重新界定政府權力與市場權力,促使政府角色從“與民爭利”轉為“為民創利”。
  中評社北京7月12日訊/當前經濟面臨的種種矛盾和問題,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多是體制機制問題。收入分配、壟斷行業、民間投資、政府職能、公共財政等方面的改革亟待深入推進,如何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仍有待進一步探索。上海證券報發表經濟學博士馬濤文章表示,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改革頂層設計”,改革越是向前推進,觸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複雜,阻力也就越大。未觸碰到相關經濟體核心利益、在短期內又可惠及各方的改革基本完成,只剩下難啃的“硬骨頭”,不能回避也無法回避,30多年來以開放為先導的改革進入了新的歷史方位。

  1978年以來的中國實踐證明,制度變革同樣能夠帶來經濟騰飛。改革範圍從農村到城市,從增量改革到存量變革,經濟效益飛速提升,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制度變革引發的增長,其動力是逐漸衰減的,需要更多的制度變革取而代之。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這一制度紅利消耗殆盡。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加快了勞動力、資本、技術、能源甚至產業的流動速度,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斷積聚,要素增長、技術革新、結構調整的合力造就了中國年均10%以上的高速經濟增長。

  文章指出,但是,中國宏觀經濟的動態平衡高度依賴投資和出口,GDP增長的內在穩定性不斷下降,這使得中國宏觀經濟對外需衝擊的承受力非常脆弱。隨著GDP增長內在穩定性的下降,在各種外力衝擊下,政府熨平經濟波動的政策力度必須不斷提高,政策性干預帶來的負面影響會不斷加大。在國際分工調整和國內投資約束下,原有結構模式下投資和出口高速增長路徑難以持續下去。總需求結構失衡是由傳統增長模式的內生性所決定的,而隨著經濟增長約束條件變化,儘管增加消費被視作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但是在既定的增長模式下,無法通過調節收入分配來刺激消費增長。如果增長模式不變,收入分配格局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而從根本上推動增長模式轉換,實現改革路徑和模式的重新調整。

  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與改革的推進密切相關。改革推動了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資源的重新分配,各階層在改革過程中增加了自身福利,也進一步推動了改革的進程。在1992年前,中國採取了局部改革,取得部分改革的經驗。從1992年到2002年,通過更為全面的市場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外貿改革和金融制度改革,促進了經濟的高速增長。2002年,新一屆政府推動和諧發展和包容性增長,社會經濟發展再上一個台階。儘管改革過程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改革繼續推進是經濟發展的決定力量。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