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毛時代老百姓不愁住房?

http://www.CRNTT.com   2012-08-18 10:29:42  


毛澤東131居所絕密照
  中評社北京8月18日訊/騰訊評論歷史版日前登載文章《毛時代老百姓不愁住房?——"住房六十年”系列(2)》,內容如下:

  近日有報告稱,我國人均住房面積為36平方米。不少網民認為這個數字偏離了自己的實際感受,自嘲“又被平均了”。

  網友感嘆“被平均”,折射出住房的兩極分化。住房的兩極分化不是現今才有。毛時代政府向幹部職工提供福利房好讓人們居有其屋,可是政府無力不斷地建房滿足民眾所需,官員又在福利房分配中占了大便宜,所以民眾住房環境十分破敗不堪。本來要讓民眾居有其屋的制度,最後不但沒有給民眾帶來福利,反而變成權力的分贓。
 
毛時代老百姓的真實住房狀況

  在計劃經濟的時期,政府消滅了商品房市場,包攬了房屋的建設和分配,不過政府把大量資源投入重工業,無力建房,造成了房屋的緊缺。因而建國後三十年裡,人們的住房條件非但沒有改善反而下降。

  建國後30年,政府給幹部職工分配福利房子,但投入建房的資金很少

  從1949年到1978年,除了少部分歷史遺留下來的私有房產外,超過90%的住房投資是由國家提供的。計劃經濟時期,政府一直強調“先積累後消費”,把大量資源投入重工業,很少投資建房,從1958年到1978年住房改革之前,住房投資占基本建設投資的比例一直就沒有超過8%,其他國家,諸如日本、蘇聯、美國和法國等國,其住房方面的投資占到期總得基本建設資金的15%~30%。相比之下,中國的住房投資嚴重不足。政府解釋說:“國家如果拿出這樣多的錢來修建職工住宅,就勢必擠掉工業化,擠掉社會主義建設,這樣做是不符合全國人民最高利益的”。(《居其其屋——中國住房權問題的歷史考察》,張群,社科院博士論文,2008)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