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文物鑒定陷入信用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2-09-28 11:49:50  


 
  而實際上,目前國外的大博物館和文物拍賣,采信的都是科技鑒定手段,比如碳14、熱釋光技術鑒定文物的年代和成分。

  姚青芳也說,自己從1997年利用儀器做一些科學檢測,迄今為止已測過數萬件文物。每種元素的成分多少,都能測定出來。“當時就有人跟我說,‘你的儀器能檢測真偽了,我們吃什麼呢?’他們認為文物真偽就應該靠專家眼睛看。說到底,就是個利益格局的問題。”

  呂順認為,“眼學”鑒定是我國文物鑒定的傳統,行家的經驗多是通過不斷地多看、品鑒摸索出來的,他們的經驗就是一個數據庫,能結合歷史、人文、典故等因素對文物的真假和價值作出綜合評判。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文物鑒定仍然是眼鑒為主。

  而科技手段的鑒定雖然較為客觀、量化,但也有其局限性。科技手段的檢測儀器,一是難以對所有古代瓷器都一一采樣,二是數據庫不全就難以成為鑒定真假的標準,三是科技手段使用範圍有限,比如陶瓷、青銅器等可以使用,但字畫、古董的鑒別,科技手段通常無用武之地。
 
文物收藏

切勿迷信“專家”

  由此看來,受傳統習慣和自身缺陷制約,科技鑒定要推廣恐難實現。在眾多圈內專家看來,首要的是先把人的方面規範起來。我國文物鑒定市場之所以亂象叢生,一是沒人管,沒有一套統一的鑒定標準;二是不道德行為付出的代價低。

“看走眼”無“懲罰”

  姚政說,投資者把專家鑒定當個寶,一份權威鑒定可能“點石成金”,讓藏家手中的“頑石”成為寶貝。但專家出具“偽鑒定”就算東窗事發,無法律風險,也無經濟風險,幾乎沒有什麼損失。“鑒定只是我個人的意見,信不信可由你。我說錯了又怎樣?頂多是看走眼了。這些人總有逃脫責任的理由。”

  吳樹也表示,在國外,如果鑒定師多次鑒定錯誤,將被行業永久封殺,而在中國,鑒定師通常以看走眼為由推脫責任。“道德敗壞的這部分鑒定師付出的成本太低了所以惡行得不到制止。”他認為,必須加強對那些道德敗壞的“鑒定專家”的懲戒。

  姚青芳也認為,由於沒有終審評審機構,一旦鑒定意見有分歧,沒人來當裁判。

完全靠人品“自律”

  在林穀平看來,我國文物鑒定市場迄今為止並無官方承認的職業鑒定專家,沒有一個部門有資格向個人頒發鑒定專家資格證書。文化部有個藝術品鑒定委員會,是對國家的文物進行鑒定。按理說,真正合法的鑒定專家,只有這一種。但這類專家通常只負責館藏文物的鑒定,對於民間流通的海量文物則無暇顧及。“據我估計,面前市場上達到鑒定水平的所謂鑒定專家不足1000人,假專家遠遠多過真專家。”他建議,國家應該把這一塊管起來,制定一套鑒定標準,這樣就能避免那些假專家招搖撞騙。同時,對於那些“助紂為虐”的專家,應該嚴懲。“醫生看錯病還是醫療事故呢,你開假鑒定就不該被追究責任嗎?”

  業內人士昨天提醒說,文物收藏不要迷信專家,請專家鑒定,要了解他的行業背景,鑒定經歷,更要看重人品。
 
  原題:標準缺失潛規則橫行 中國文物鑒定陷入信用危機 

  來源:文化中國-中國網2012-09-28 10:26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