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央行不跟風的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12-10-04 10:14:49  


 
  文章稱,政府換屆之前,需要在“穩增長與控通脹”之間權衡利弊的央行或許會進入政策空窗期,尤其是在物價觸底反彈、存貸款實際利率趨於下行的背景下,央行更多可能還是採取預調微調的手段,在維繫穩定與控制通脹之間“落子”。

  而且,以QE3為例,此QE3非彼QE。前兩輪QE帶來一系列衝擊波: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資本流入新興市場推升資產價格等。這次的不同是,QE3與資產掛購,而無政府擔保。研究者稱,機構抵押貸款的信用來自所抵押的資產價值,購買未必造成信用貶值。

  可以佐證的是,自美聯儲推出QE3以來,近期外匯市場上一路上揚的美元指數讓不少斷言美元貶值的專家學者大跌眼鏡。截至目前的大宗商品價格,也是漲跌不一。

  更何況,相對歐元、日元,包括人民幣匯率的中期走勢,有觀點稱,美元升值趨勢似乎已確定。蹊蹺的是,QE3推出之後,人民幣中間價出現“五連升”。直至9月21日,人民幣又開始走貶。但即期市場並非如此,9月26日,人民幣對美元在詢價交易系統中收報6.3020,較當天中間價6.3443走高423個基點。這或許是央行的“高明”所在,上述變化似乎在印證人民幣匯率趨向市場化,即使QE3的剌激,也只是轉瞬而逝。但真相果然如此嗎?

  文章指出,量化寬鬆對中國的影響與央行落下的每一步棋均有待實踐論證。更需關注的是,基於目前全球金融危機企穩與否的現狀,QE3可能成為全球性通脹誘因。而中國經濟發展對通脹要素更為敏感。對此,我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嗎?


 【 第1頁 第2頁 】